加价肆虐,是国情下的猖狂

从十余年前的本田CR-V到曾经的高尔夫6、途观,如今,本田思域和丰田汉兰达引领着加价狂潮。有人喧嚣着这是市场经济强者拥权无比合理,而有人对销售经理飞扬跋扈的丑恶嘴脸深恶痛绝。

我们总说取之有道, 但仍不抵一瞬拥有的满足感。面对竞相追逐, 回想脑中信仰, 输入银行存款密码的手指,又一次在颤抖后坐实。

加价是否违法存争议

朋友想买一辆丰田汉兰达,到4S店一问,没现车,加价一万、再买一万多的全险可以早点提车。再问:不着急提车,交点订金排队等,不加钱行不?销售员很干脆地回答:排队等车可以少加一点,6000现金再加全险。

再说说今年的东风本田当红车型:第十代思域。各地都普遍存在着加价提车的现象,加价幅度3000到一万不等,且普遍需要等待3到5个月,珠三角等需求旺盛的区域该现象尤甚。

身边看到的听到的加价购车的例子数不胜数。那么消费者加价才能提车的现象是否合法呢?显然要看官方指导价格是否有法律效力,如果有,那么加价提车就是违法的。但根据我们实际经验来看,厂家指导售价通常不等于实际售价,有靠降价提振销量,自然也就有靠加价擭取利润的。与此同时,厂家批发给全国各地的经销商,在这个环节中通常批发价是一致的,而当经销商二次售出时,由于每个经销商是市场的独立主体,处于不同的市场环境和自身情况当中,面对千千万万消费者,实际成交价格自然也是不尽相同。

从目前来看,加价提车并没有明确法律约束,因为作为产品的官方指导价格,在实际的销售过程中,并不能起到法律效力,相当于建议售价。也就是说,虽然4S店是作为汽车厂商的官方直营店,它仍然不能干涉经销商制订价格的自主和独立性。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经销商所出现的强制保险、在标价之外加价出售装潢或收取未标明费用的和不退订金的情况也是非常普遍的,目前很难用法律去对其进行制裁,但如果不出具发票,直接收取现金,逃税的嫌疑自然也是逃脱不掉的。

与此同时,另一方面的声音明确指出该现象违反了国务院颁布的《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中“在标价之外加价出售商品或者收取未标明的费用”的规定;还违反了《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2条:“经营者销售商品,不得违背购买者的意愿搭售商品或者附加其他不合理的条件”。如此行为已经侵犯了正常排队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经销商为何被纵容

长期加价的背后是汽车厂商定价的失误亦或者说是一种营销策略,造成了产品供需出现严重失衡。无论是产能不足,还是饥饿营销,厂家的定价都无法精准的吻合市场的需求。厂商当然也知道经销商饥饿了很久,所以当一款拳头产品上市后,让他们饱餐一顿是一种护犊子一般的纵容。尽管曾有汽车厂商发文打击和明令禁止,但作为一个利益共同体,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是他们最应该做出的本能反应。在利益面前,所谓的品牌形象和声誉似乎并不那么重要。

当然竞品缺乏足够的竞争力也是目前显而易见的。中国汽车市场虽然近些年来竞争激烈,发展迅猛,但在局部细分市场仍存在缺乏竞争的情况,那么在这个时候,有些明显产品力和品牌力优势的产品就自然有了话语权和加价的资本。本田思域和全新奔驰E级的孤独求败的处境便是如此,即使是丰田汉兰达,也是在国产锐界上市后,才棋逢对手。

纵容他们的当然还有迷失了双眼的消费者。在加价初期,需求最迫切的也是最有购买能力的消费者总会愿意慷慨解囊,因为这样的加价反而便利他们更快地拥有想要的,所以并不会觉得这样的行为有何影响。只有既有购买意愿却又并不富裕的消费者对这样的行为嗤之以鼻。

汽车作为产业链条很长、生产复杂度很高、商品价值大的消费品,精准规划产能、实现供需平衡的难度很高。如果我国的市场经济程度更加成熟,那么在自由竞争的状况下,弱肉强食,那么加价之势也许会更加严峻。

说到底,这仍是快速成长的中国汽车市场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正常现象,我们的市场还不足够成熟,许多细分市场领域车型的产品力良莠不齐,这是竞争的缘起,也是发展的动力。我们的消费者还不足以完全理性地选择,因为汽车不仅仅是一个工具,对于中国人,可能是社交、家庭生活的一个情感载体。

所以很难,很难做到理性。以目前来看,加价行为必然是一种不值得称赞的商业行为,但即使政府监管也无法杜绝。因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因为你无法抑制优秀的商品占据足够的注意力。

作为一个个体的消费者,选择性的消费,从来都是个人的偏好,不必担负社会责任。如果觉得它值得,那么就去购买或者经历等待吧,如果觉得它不足以让你动心,那就换一个目标吧,毕竟在这个百花齐放的汽车市场,还有很多好车你也许没有关注到。我们还是呼吁厂商能够预估产能周期,最大限度的准确回复客户交车日期,以形成良性的消费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