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ynk&Co到底可以咋整

春天,柳树在围绕西湖一圈的堤岸边抽出碧绿的枝芽。新生不可阻挡,在一片鸟儿的鸣叫中,惺惺然登场。

文▍赵奕

一座临湖的茶社里面,媒体们被一家公司邀请来商量一个新品牌该如何起步。Lynk&Co,洋气的英文组合,这并不是一个音响品牌,不是一个公司的名字,不是一款新口味的糖豆。

这是一个新的汽车品牌,来自吉利汽车,是沃尔沃和吉利的共同结晶。现在,就在2017年,这个新品牌就要发布它的新车型了。

阿喷关注吉利多年,实际上,我们厘不清它的许多产品来,豪情、金刚、远景、美人豹、英伦帝华、帝豪、熊猫、自由舰,现在还有博瑞、博越……

它们有的刚刚诞生不久,有的已经销声匿迹。那些销声匿迹的品牌,从来没有奥兹莫尔比、萨博、悍马式的告别,它们就是悄然的消失。

而那些新生的品牌,没有特斯拉,或者当初的雷克萨斯、英菲尼迪那么掷地有声,因为时间太短,它们还在慢慢生长。

这些产品线与产品线之间到底区隔在哪里,它们面对什么样的人群,它们有什么样的设计语言,它们算是一个家族还是不是?

所有这些问题,几乎是从博瑞、博越开始才有了系统性的答案。之前,用一个词可以形容:野蛮生长。

冯仑在他的《野蛮生长》说,“多数创业者一生都是在别人不理解,怀疑的眼光中度过,快乐程度会比外人想象的要低。所以伟大也是一种孤独,这种孤独不是因为没人理他,而是由于别人的评价与自我评价不一致。”

如果从1996年到2014年的18年,视为吉利有初生到成年的18载,一番事业从零到一,心境可能就如以上所述。

不过,正当我们以为这个品牌要消消停停地开始吉利已有品牌的“养成”时,去年,吉利宣布要做一个新的品牌,这就是Lynk&Co。

我第一次听到这个消息时,我的反映是,还嫌旗下的产品线不够乱吗,中国市场还缺一个新的品牌吗?

不过现在看来,这确实是一个伪命题,请让我代吉利公关部的同学回答一下:原先的体系有点乱,与其去理还乱,不如是另起炉灶。

至于第二个问题,中国汽车当然需要新的品牌。为什么有了耐克、阿迪,还要有安德玛;为什么有了苹果、小米,还要有华为、Oppo、Vivo。

新一代消费者正在成长,他们购买力更好,品味有高,更喜欢张扬个性。汽车不再是代步工具,吉利需要有一个产品线去捕捉他们的需求。

此外,更重要的是,吉利需要一个全球性品牌,一个在全球范围内能够普遍沟通的品牌理念,产品定位。原先的产品线不能承担重任。

上面这几点,算是代为回答为什么要整Lynk&Co,接下来要考虑的是到底怎么做?

这次吉利组织的活动,叫“龙井问道”,顾名思义是向大家请教主意。这是一次闭门的研讨会,所以,我仅谈谈我自己在会上发表的看法:

不看好大规模地,对标特斯拉来做城市体验店。品牌的禀赋和特斯拉有很大区别。

事实上,特斯拉有一个很漫长的“煲”品牌的过程,在ModelS出车之前,跌宕起伏了好一阵。通过线上公关的方式,已经积累了很多目光、甚至用户。

这个基础上,设在各种城市繁华体验店的逻辑才成立。苹果能做好体验店,Sony就做不好;宜家可以做好体验店,但是红星美凯龙就做不好。

潮牌,生活方式的品牌,体验店才值得一去,其他品牌没门。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是成本,线下渠道存在的理由在于客单价*流量*消费频次,汽车的问题在于消费频次极低。因此,如果没有调整为一个根本的战略,那么体验店模式不能轻易尝试。

Lynk&Co概念车之父:彼得霍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