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电影:海外赔血本赚吆喝?

当万达收购了AMC并且其旗下的传奇影业制作了《长城》之后,很多影迷都认为,这一部在中国市场上一支独大的影片,很有希望会在圣诞档期登陆北美的时候。影片在北美的发行档期被定在了本不热门,而且更为鸡肋的2月17日。这个时间点,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春季档,更不是颁奖季,超级碗和奥斯卡前追后堵——这种半放弃半自杀的档期,几乎决定了《长城》在北美的票房成绩。由此来看,打着中国电影旗号,实质上是好莱坞工业产品的《长城》,想要在北美玩一本“出口转内销”的“策反戏”,难上加难。

《长城》美国版海报

中国电影的海外发行,一直以来都是困难重重。作为第三世界国家,以及电影工业尚无法同韩国或者是印度比肩的国家,中国能输出到美国,并具有一定的文化影响力、拿到不俗票房的影片实在是屈指可数。换一个角度考虑,西方世界的观众——以美国为代表——为什么放着自己国家的那些电影不看,而要跑进电影院看华语电影呢?很显然,他们去电影院,希望看到的并不是中国版的《宿醉》,而是要看美国本土导演拍不出来的电影——武侠片和功夫片。所以这就造成了一个悖论,那就是能在海外得到当地主流电影观众认可的影片,多数都是一些功夫片和武侠片。而自从李小龙在好莱坞走红以来,这种带有异域文化色彩的影片,也被大量地输出到了美国。

可惜的是,这样的影片并不能当作“中国电影”的代表作为“文化输出”的载体。很多武侠片,本身粗制滥造,故事不着四六,人物面目模糊,特效令人鄙夷,诸如《西游降魔篇》、《英雄》等影片,在“运输”到西方之后,也只能在少数院线、在华裔社区里放映——不消说,消费这些电影的,大多数还是华人——影片并没有在严格意义上打入西方世界的“本土”,更没有打动到主流的观影人群。

《西游降魔篇》美国版海报

而那些在本国拿到不俗票房的影片,诸如《泰囧》、《非诚勿扰》、《致青春》,所根植的都是中国的文化和中国的特定群体的群体性回忆,这种电影在输出海外之后,有着天然的“文化壁垒”。先不提《泰囧》对好莱坞“偷师”了多少,单就是《非常勿扰》里的那些极有中国特色的段子,这就是文化上的壁垒和隔阂之一。

黄西在美国高单口相声非常成功,但是他在CCTV做的节目却缺少笑料而一直没有走红——这就是文化差异。而这种差异,在悲剧上并不明显,只是到了喜剧——而且是在几乎没有性喜剧的华语喜剧圈内,这种差异愈发明显,而影片在海外发行之后的颓势,几乎是可以预见的。在国内获得大丰收的《非诚勿扰》和《让子弹飞》,在北美上映,只得到了40万和61万人民币的票房。

《让子弹飞》美国版海报

而像是《唐山大地震》、《一九四二》那种走特定集体怀旧、忆苦路线的影片,用了一种教化、端着的态度拍摄出来,很难以在大范围内获得认同。而《致青春》、《失恋33天》这种更为流行化、生活化、速食化、受众更明显的影片,更是难以制造一种“文化认同感”。既然文化上没有了认同,影片的故事又不吸引人,更没有奖项的噱头,那么西方观众是断然没有接纳、观赏这种影片的可能性的。当今中国,是世界上发生巨变的国家之一。

从文革到开放,从开放到杂相丛生,这种独一无二的历史给了所有的文艺工作者全世界最独一无二的经历,可是他们却拿不出独一无二的作品。华语电影在北美市场的败走麦城,其实并不仅仅是买卖和推销的问题,而是一个创作力低下,没有好作品让人痛痛快快埋单的问题。

而除了海外发行的“商品”本身并不具备“海发”的价值之外,华语电影人对于海发的意识,还是相当单薄的。首先国内市场正在急速扩张,照顾好这一个市场,足够转的盆满博弈——赚外国人的钱,并不是发行方的目的。所以,意识上的“淡漠”就已经基本决定华语片海外发行的“死局”了。而反观好莱坞,他们为了电影能在中国获得更大的市场,不惜制作“特供版”的《钢铁侠3》,不惜在筹备阶段就在中国海选演员的《变形金刚4》,都是“发行意识”的明证。

数年之前,张艺谋导演的《金陵十三钗》,用“打包”的方式交给发行机构策划和实施发行工作,国内的制片方无权过问;北美的发行商则认为,这部主打伤痛和救赎的影片,只能在圣诞节前后的颁奖季的高潮上映,而且影片并没有入选最佳外语片的名单,这就让影片的魅力和卖点减少了一大半。到最后,《金陵十三钗》在美国上映十二周,总票房只有31万美元——相对于影片的级别、阵容、投资和上映时长来说,这是一个相当惨淡的数字。

《金陵十三钗》美国版海报

“海发困难”的症结,几乎存在于整个工业的方方面面——仅仅就是一个符合国际惯例和宣传标准的国际版预告片,就能让很多制片方素手无策。只有武术指导这样的“劳务输出”,没有电影艺术和价值观的“文化输出”,渐渐让中国电影变成了关起门来自娱自乐的游戏。而一直令国人骄傲的“三大电影节”,也正在和中国电影渐行渐远。以往的那种获奖-上映-输出的“曲线救国”的道路,正在越变越窄。十几年之前,《卧虎藏龙》在北美拿到了1.3亿美元的票房,《英雄》也拿到了5000万美元。这是相当成功的案例。可是现在呢?《卧虎藏龙》成了经典,而《英雄》如梦似幻的画面也成了回忆。

英国的《卫报》曾经满口讽刺地说:“我们对此(《泰囧》)已经是屡见不鲜了,但是中国观众对这样的影片还是充满了好奇。我们只能说,即使万达收购了AMC,成为了世界上首屈一指的电影连锁院线,中国电影要想在美国的主流市场取得好的成绩,还是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