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危机历史回顾三:泰国 1997

本文为货币危机历史回顾第三部分,研究泰国在1997年发生货币危机的情形。

背景:泰国成为亚洲金融危机第一站有其必然因素。泰国在二战后对美元汇率长期维持在25:1 的水平上,成为实际上的盯住美元制度。1989 年泰国开始了利率市场化,1992 年6 月完全实行了利率市场化,到1996 年,泰国资本项目已基本放开。事后来看,泰国过早的利率市场化和资本账户开放。1984—1995年,美元对主要货币持续走弱,泰铢随之贬值,提高了泰国的出口竞争力。在超稳定汇率、高利率以及资本账户自由化政策的吸引下,国外投机资本尤其是国外短期资本大量涌入泰国。1994—1996 年期间短期资本占到当年GDP的7%~10%,而且集中流向了房地产和股票市场。为了弥补经常项目的巨额逆差,泰国大举借入外债,其外债规模迅速扩大,且外债结构严重失衡,以短期债务为主。过多的短期资本流入和过高的对外负债无形之中加剧了金融系统的脆弱性。日本不良债权从1995年开始激增,金融机构破产越来越频繁,不良债权数量也越来越大。日本政府为了刺激经济,提振出口,日元开始贬值。这也成为东南亚国家经常账户恶化的开始,揭开了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潘多拉盒子。1996 年泰国经济增长乏力,但由于当时美联储提高了美元利率,国内严重高估的股市和房地产市场开始承压,泰国面临严重的资本流出。1996年泰国需要在一年内偿还的短期外债477亿美元,而同期国家外汇储备只有372亿美元。1997年,银行业问题暴露,泰国政府开始整顿银行系统,资本外逃加剧。

政府目的和采取手段:泰国政府为了维持住固定汇率制度和减少资本流出,提高了国内的利率,但是仍不能遏制资本的迅速流出。

汇率:泰国央行一开始不动声色的在远期市场抛售外汇,力求稳定泰铢汇率。6月30日,外汇储备净值锐减到28亿美元。7月2日,泰国宣布宣布放弃盯住汇率制度,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泰铢当日下跌了20%,最终一直下跌到1998年1月,下跌幅度超过100%。

利率:泰国大部分利率在98年1月触顶,而这正好是汇率触底之时。

主要经济结果:泰国SET股指96年1月开始下跌,直到1998年9月创下历史底部,跌幅85%。房地产1995年3季度达到顶点,1999年4季度见底,跌幅20%。

经验总结:从泰国利率和汇率的变化来看,有如下几点:固定汇率不能反映该国币值的均衡水平,对经济会产生严重的误导作用,最终走入恶性循环;浮动汇率能够调节一国资产价格的泡沫,能够帮助经济找到新的均衡。泰国政府一开始就面临在维持资产价格泡沫和固定汇率中二选一。利率早期的上升归因于央行为了维持固定汇率,缩紧了流动性。利率在危机后回升的时间点与M2回升一致,同时也和汇率触底回升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