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收益挂钩苹果股价 陆金所要上天?

日前,陆金所推出了一款收益直接挂钩苹果公司股价的产品财富汇-联结苹果(AAPL)指数-双向非对称”。具体而言,此款指数挂钩产品期限为三个月,相对较稳健,至少保证投资者获得年化2%收益。根据媒体整理,该产品策略为三个月内苹果股价上涨或下跌5%以内则投资者获得2%的收益;苹果股价上涨5%-20%,投资人可获得对应2%-12.5%的收益;苹果股价上涨超过20%,则投资人只能获得2%的收益;而若苹果股价下跌5%-10%,则投资人可获得2%-5.5%的收益,倘若苹果股价下跌超过10%,则投资人只能获得2%的收益。

当前,宝类货币基金收益下行,银行理财也持续走低,大量传统保本理财方式收益跌破年化4%门槛。反观该产品,保证至少2%收益,最高年化12.5%,同时有陆金所品牌背书,流动性也不错,纸面上讲是一款毫无疑问值得一投理财。

但从具体模型来看,定价方式还是体现出了陆金所作为行业老大的精明一面。参考陆金所当前发布的定期理财项目收益水平,均超过5%;而主流互联网金融平台的90天有担保或抵押产品收益可轻松突破6%。

从本产品收益模型上看,尽管陆金所宣称这是一款“双向”收益产品,即不论股价涨跌都会提高收益水平,但实质上类似欧式障碍期权。具体而言,如果把投资的机会成本纳入考虑,当苹果股价出现小幅下跌,产品收益率至多达到年化5.5%,看起来非常缺乏诚意。由于目前产品已经停售,我们手里没有具体的量化模型,我们只能做一个模糊的分析,倘若期待这只产品的收益率能够达到年化6%以上,大约只有苹果股价上涨,且涨幅在10%至20%区间内才能实现。

因此,其对于投资人而言是一份对于苹果股价中等幅度看涨条件下才能赌赢的严苛赌局,且动辄就会面临大幅投资收益缩水情况。如果结合苹果公司股价的最重要影响因素--IPHONE7在今年九月初发售这一风险因子来看,这份产品卖的大概只是对衍生金融产品创新的尝试和果粉的情怀。

我国的挂钩型理财产品诞生于2004年前后,发展至今十多年时间里,相对于其他金融领域的快速膨胀,其发展速度甚至可以说是滞后的。从下图中可以看到,2015年各金融机构推出的挂钩型理财产品仅1001款,较2014年甚至有所回落。

而从挂钩的标的上来看,尽管目前已经呈现相对多元化的趋势,但其结构仍然较为不平衡。去年的1001款产品中,挂钩利率的占比超过46%;挂钩商品和汇率的分别占据约15%和20%,而与股票指数挂钩的仅有34款,占比3.4%。不难看出,标的指数的相对稳健仍然是我国挂钩类理财较为一致的倾向。而从投资期限上来看,数据显示,6个月以下的中短期市场占总产品数量比例过半。

从金融改革的视野来看,发展挂钩型理财不仅从宏观上可以分摊国内经济形势对于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对于投资人来讲也毋庸置疑的丰富了投资选择方式。随着其十余年不断演化发展,主体从银行逐步扩容,形式也在逐步多样化。2007年,交通银行推出的明星产品“得利宝”系列就梯度挂钩了德银小麦、玉米、大豆价格指数,同时以变化净值而非具体涨跌情况作为挂钩依据;今年上半年苏宁金服与广州股权交易中心推出了“穗金慧赢理财计划”,产品收益与原油基金价格挂钩,原油基金价格增长1%,产品收益增长1%,最高可达20%,同时还将产品分成了看涨份额和看跌份额两类进行发售,对于投资者而言相对更为公平和开放(此处真没有广告费)。

然而,改革和创新对于金融机构而言也总是伴随着风险。陆金所的靠山平安集团作为中国金融的中坚力量之一,旗下各个金融机构在进行海外期权挂钩的衍生品创新上都有很高积极性,譬如对于海外的单一基金和基金组合的挂钩等。但从今年6月份数据来看,平安银行有六款结构性产品收益率严重不达标,其中5款产品收益率仅为年化0.5%。

但毫无疑问的是,在金融行业风险始终是利润的前提,挂钩型理财产品逐步扩大体量、丰富类型仍然是主流趋势。在供给端针对不同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者提供多样性产品以满足诉求;在监管层强化立法和信息披露要求以维护市场正常运营;在投资人一端增强对此类衍生金融产品的了解,无疑是我们当前所应当重视和呼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