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制造”人设崩塌?制造业不存在神话!

在回顾全球制造大国的崛起历史时可以发现,不管是“德国制造”还是“日本制造”,都经历过一段自山寨、粗制滥造中奋发图强的过程,于是我们理所应当地认为,这恐怕也是“中国制造”的必经之路——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早晚有一天“中国制造”也会成为“高精尖”的代名词。

然而近期爆出的日本第三大钢铁企业神户制钢所专注造假10年这一新闻,毫不留情地揭露了一个现实:时间或产业发展并不能彻底解决造假问题!

或许有些人会说,这个事件只能说明日本吹嘘的“匠人精神”不过是骗人的,它比我们强不了多少。但请想想,这样的自我安慰有何益于“中国制造”的提升?

真正有价值的,是以彼为鉴。为什么要造假?

“大型企业过去常生活在一个稳定,可预测且不断增长的市场中,但大环境发生了变化,一些公司可能诉诸于捷径。”日本宏观顾问公司(Japan Macro Advisors)董事总经理兼首席经济学家大久保(Takuji Okubo)这样说。

创建于1905年的神户制钢所(以下简称神钢),日本第三大钢铁企业,世界500强之一,在10月8日爆出丑闻,承认篡改了部分铜、铝,铁粉及合金产品的检验数据,将次品充作合格产品供应给客户。目前已确认的问题产品有13种,全球约500家企业受到牵连。其中包括美国波音公司、通用汽车、欧洲空客、丰田、日产,甚至还包括日本自己的军工企业。

神钢公开承认,其多处工厂10年前就开始篡改检验数据,对于那些达不到客户标准的产品,他们直接改了检查证明书的强度尺寸等数据。有迹象表明,部分产品从10年前开始就一直沿用篡改后的数据,篡改数据也并非个别人所为,而是获得管理层默许,是公司整体性问题。今年8月底神钢就在内部检查中,发现了铝制品数据被篡改一事,但当时并未公开。

为什么要造假?

神钢副社长梅原尚人解释:“工厂有完成出货目标的压力,虽未达到客户要求,却满足日本工业标准调查会制定的行业标准……”

怪客户要求太高?甚至怪“中国制造”崛起施压?——《日本经济新闻》分析称,日本企业以前与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比质量,现在又面临着中国企业的竞争,中国产品的质量不断上升,使日本领先的空间越来越小,这种环境下产生的焦虑感更加触发了需要加强和维持成功形象的需求。当实际做不到的时候,就走向了造假之路。

《日经亚洲评论》则指出,神钢的案例表明了一个结构性的问题:市场越成熟,企业越想削减成本。

神钢在材料行业里最先推进业务多元化。该公司社长兼会长川崎博也表示,神钢是同时经营钢铁业务和铝业务的“全球唯一企业”,公司也为此而感到自豪。此外还从事机械、建筑机械、焊接、电力等业务,有7个主营业务部门。

神钢业务范围虽然广泛,但各大业务之间高度独立。这种独立的业务部门体系设置或为造假行为提供了“温室”。有业界人士指出,“神钢的管理层和总公司未对业务部门进行彻底管理”。人才和信息缺乏交流,容易陷入各自为战。

《日经亚洲评论》在一篇评论中提到,神钢这种以“专业化”的名义,致使每一个业务部门的人员和数据相互独立,很少与其他部门有交叉,从而在神钢整个组织内部产生了“筒仓效应”。“筒仓效应”是指,企业内部因缺少沟通,部门间各自为政,只有垂直的指挥系统,没有水平的协同机制。

由于交货日期的硬性要求,一线工人的工作量和压力增加了,并渐渐与在远处下达命令的管理层失去了联系。正是在这种不正常的设置,工人们开始伪造数据,并陷入了以欺骗来获得出路的恶习。

科尔尼管理咨询公司(A.T.Kearney)日本法人的会长梅泽高明指出,“问题在于没有推动业务战略和盈利模式的升级、仅仅关注目标的管理模式。对于一线不勉为其难就完不成目标的业务,调整相关业务本身应该成为先决条件”。

道歉有用吗?

这次丑闻爆出后,我们又看到了标准的日式鞠躬致歉,看起来极其诚恳与愧疚。

但熟悉日本企业文化的人会告诉你,这只是套路。

一般日本企业犯了错误,首先做的事情并不是补救,而是出具一份华美的PPT或者调查报告,说明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错误,然后带着这份报告和主要负责人上门鞠躬致歉。日本甚至衍生出专业的代理道歉公司!

礼数可以说是十分周全了,但是然后呢?很可能就如此不了了之。说句题外话,纵观日本的近现代史,大和民族并不是一个十分有悔过之心的民族。《菊与刀》中就曾提到,日本人具备“耻意识”,但是缺乏“罪意识”——虽经常道歉,却不代表他们真心认罪。

不过这次神钢“坑”了太多公司,在劫难逃。

10月10日当天,东京股市神户制钢所股价暴跌22%,创单日最高跌幅。10月11日,东京股市神户制钢所股价继续跳水。短短两个交易日,股价累计暴跌34%,15亿美元市值“蒸发”。神钢董事长兼社长川崎博也承认,公司信誉已降至零。

10月18日,欧洲航空安全局表示,建议采用神户制钢所材料的公司检视自己的供应链,如果有替代供应商的话,则暂停从神户制钢采购材料。此前,美国司法部要求神户制钢提交销售给美国客户的不达标产品的相关材料。

业内人士表示,神户制钢或将面临超过大众“排放门”的天价罚单。

前车之鉴是爆出“气囊门”的日本高田株式会社。今年2月,美国联邦大陪审团就因为安全气囊发生器的缺陷问题,向三名相关的高田前高管提起了刑事诉讼。而日本高田公司也承认存在欺诈并表示认罪,同意支付10亿美元刑事罚金(其中包括高田公司向汽车制造商赔偿8.5亿美元,缴纳2500万美元的罚金,并成立1.25亿美元的基金用于赔偿受害者及其亲人)的和解金,与美司法部达成和解协议。

到目前为止高田安全气囊在全球范围内,已造成至少16人死亡、180人受伤,涉及安全问题召回车辆1.2亿辆,分布在19家汽车制造商的全球车型上。

6月26日,高田正式在美国和日本同时申请破产保护,负债约61414亿元,已成为日本战后最大的破产案。日本模式已经跟不上时代?

神钢的风波尚未平息,紧接着,当地时间2017年10月19日,日产汽车CEO西川广人在日本横滨召开新闻发布会,就质检造假事件致歉。西川广人承认,日产在国内工厂仍有无证人员对其汽车进行检查,他表示将暂停面向日本市场的所有本地汽车生产。

“日本制造”的神坛全线崩塌,是日本模式已经跟不上时代了吗?“日本制造”的竞争力在逐年下降吗?通过一组数据来观察:1996年,世界500强榜单上的日本企业多达99家,与美国不相上下;2006年,上榜日企已减少至70家;2016年,仅剩52家。对比20年前,日企上榜数量锐减了近一半。

据德国咨询巨头罗兰贝格统计,日本企业的单位时间生产效率已经降至欧美的2/3左右。该公司日本法人社长长岛聪指出,“受各自为政和组织的封闭化的影响,工作产生重复的情况很多,结果导致了很多的浪费”。

沃尔特?艾萨克森在《史蒂夫?乔布斯传》中也提到过,索尼的消费电子产品部门能制造出时髦漂亮的产品,90年代的青年们都以拥有一台索尼的随身听或CD机为荣;他们的音乐部门也签约了当红的艺人(比如乔布斯的挚爱鲍勃?迪伦),但是由于每一个部门都在竭力保护自己的利益,所以整个公司也无法合作推出端到端的服务。

“部门墙”阻挡了索尼,而乔布斯整合了硬件、软件与内容,全公司只存在一条“损益底线”,他治下的苹果取得了奇迹般的成就。

长岛指出,封闭化组织的缺点之一是“没有注意到已在社会上遍布的‘已存在的事物’”。在物联网(IoT)和人工智能(AI)的引进方面,德国和美国领先一步。关于这样的科技,“背后存在日本企业认为能以一线能力加以弥补的看法”,但这种能力已经日趋接近极限。换言之,相继出现的丑闻的另一面也是在提醒日本到了向日本式的产品制造注入新科技这一活力的时候了。

即使是成熟的产业与经济体,也面临着“不变就死”的危机。

指望小聪明而罔顾企业的根基,“日本制造”的人设崩了,这可能是我们的机会,又何尝不是我们的前车之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