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丨请回答2013:这里的市民为何5年前就开始拒绝购买烟花爆竹?

“现在市民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希望政府能积极回应这样的共识,从源头上治理和保护好城市环境。”

大年初一的清晨,家住成都市大石西路的市民唐欣是被窗外的鸟叫声吵醒的:“2013年开始好多人都不放火炮儿(鞭炮)了,过年清心雅静的。”

没有“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大红横幅,没有穿着马甲、带着袖章的志愿者,甚至大街小巷的巡逻民警并没有特别关注这一问题——一些市民甚至记不清多长时间没放过烟花爆竹了:“至少5年了。”

事实上,成都市真正在郊环线内区域全年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是从2015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今年不过是“禁燃”后的第三个春节。相比上海今年仅发放7张烟花爆竹经营许可证,整个成都市范围内仍有数以千计的烟花爆竹摊点。

在不少人错误记忆的2013年,究竟发生了什么,让越来越多的成都市民开始拒绝燃放烟花爆竹?

“年俗”与“环保”的“拉锯战”

记者回到成都街头走访时,不少市民对于何时开始不放烟花爆竹已经“记不清”了。

公开资料显示,成都“禁燃”规定颇为前卫:1994年1月1日起实施的《成都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规定》中,第二条就明确“在成都市的锦江、青羊、金牛、武侯、成华行政区域内(不含农村)禁止一切单位和个人燃放烟花爆竹”,包括了当时成都的主城区。

彼时成都的城市和农村交错,“禁燃”并不容易。当时还在上小学的唐欣记得,她会和朋友买了烟花跨过如今的二环路去燃放:“虽然这里属于禁燃的武侯区,但当时还是一大片农田。对小孩来说,没有烟花爆竹,过年的感觉就少了一大半。”

事实上,关于是否恢复春节期间燃放烟花爆竹的争议一直都在。保留“年味”和确保“安全”“环保”的观点交锋出现在媒体上,市民间,甚至家庭里。2009年1月1日起,《成都市烟花爆竹燃放安全管理规定》代替实施了15年的旧规定,改“禁燃”为“限燃”:三环路以内(含三环路)的地区为限制燃放烟花爆竹的区域,农历除夕和正月初一全天,正月初二至初六和正月十五每日的七时至二十四时,可以燃放烟花爆竹,其他时间不得燃放烟花爆竹。

“2013年的时候我们家就不买烟花爆竹了,觉得没意思,噪音大、污染重,过年想出去散个步也不得安宁。”在改为“限燃”的这几年,成都一直有划定“禁燃”区,除天府广场、火车站广场这样人员密集区域以外,成都的主要街道,地铁口周边50米、建筑物的安全距离60米范围等均属“禁燃区”。但在唐欣的记忆里,局部“禁燃”的规定执行得并不好:“我家阳台就被对面'魔术弹'打中过。”因为矛盾日益突出,一些小区开始约定烟花爆竹燃放规矩,越来越市民明确提出“禁燃”的要求。2014年初,成都市公安局负责人曾公开回应这一要求:“正在研究禁放烟花爆竹事宜,今后有可能市区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2015年1月1日,《成都市烟花爆竹燃放管理规定》施行,明确“中心城区五城区以及其他区(县)伸入绕城高速公路外侧500米生态保护带以内的地区禁止燃放烟花爆竹”,违者将面临100—500元的罚款。

“从允许放到不放,再到限放,如今的禁放好像'水到渠成'。”唐欣说,这些年城市的发展变化,越来越多的人会从对比中权衡利弊,并且逐步习惯从其他方面制造年味:“爆竹声声辞旧岁的旧俗,在2013年被很多人放弃了。”

烟花爆竹亏得最严重那一年,春节天气最好

“还好我今年没申请'黄帐篷',不然肯定亏惨了!”张双利看着昔日同行摆在郊区的烟花爆竹摊点,近半小时无人问津,不无感慨。

和上海一样,在成都,烟花爆竹摊点需申请许可证,然后用橙黄色的防水布围出帐篷,配备一定的消防灭火设施。

2009年“禁燃”一开放,张双利就申请了经营许可证,生意火爆一时:“除夕一晚上回本,其他赚的都是纯利。”最忙的时候,他要干到凌晨四点,直接在烟花爆竹堆里打地铺:“很多人在小区里放完第一轮又出来继续买,一晚上买三四次;有些小孩擦炮一拿到手,就开始边走边放。”张双利说,几年生意做下来,他在成都郊区买了一套小房子。

“2013年生意一下就'秋'(不好)了。”让张双利感到慌张的是,这年除夕之前,他只做了不足万元的生意,报纸上白纸黑字地用“史上最差”来形容烟花爆竹的惨淡经营。这一年,成都中心城区申请烟花爆竹销售点最多的武侯区,销量至少减少了30%,普遍没有卖完,成华区95个烟花爆竹销售点有60%至70%亏本,一些商家甚至不愿缴纳存货的保管费用,直接将存货拉走燃放:“亏本听个响声!”公开数据显示,成都中心城区的烟花爆竹销售点由2009年为934个,逐年下降至2013年的672个。

不过,烟花爆竹销售“史上最差”的2013年春节期间,却迎来了春节空气质量史上最优。成都市环保部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2月9日至2月15日,成都市城区空气API指数为43——88,其中空气质量1天优,6天良,无一天污染。而2011年的春节,年初一空气污染API指数达到276,为当年最大值。

根据专业人士的解释,2013年这一变化的原因,一方面是市民响应不放或少放烟花爆竹的倡议;二是污染物扩散条件较好。

“史上最差”的2013年后,烟花爆竹销售颓势持续。去年春节是张双利最后一次涉足这个行业,当时他的摊点已随新的禁燃令生效被迫迁至郊区:“消防、安监、街道,检查的人比买的人还多。”更让张双利意想不到的是,周围小区还有居民来指责他:“你晓不晓得污染大哦?”

除夕之后,周围5个摊点,2个干脆关门大吉。

二环路边一处过去的烟花爆竹销售点今年已不再营业,改成了邮政便民点》

我们还能做什么?

“成都,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连雾霾也不想走。”有成都网友如此自嘲去年年底以来持续的雾霾天气。今年1月5日16时10分,成都市发布了霾红色预警。

“成都在四川盆地的盆子底,雾霾来了没法吹散。”唐欣的大姨和朋友们笃信这是成都雾霾难以散去的重要原因。而知乎网站上有网友称,近30年统计显示成都的年静风频率约为40%,这意味着成都是一个“静风”的城市,雾霾不易散去。

这样的“民间观点”得到了专业人士的认同。“四川地形为盆地,常年静风、秋冬雨小、湿度大,导致污染物悬浮在空中难以扩散。”而秋冬季节,容易形成“逆温层”,如同盆地上扣了一个锅盖,这也是春节期间企业停产、机动车减少,依然会发生雾霾的一大原因。

“我们普通市民能做什么?少放点烟花,也是在保护自己。”唐欣说,过去为寻找“过年的感觉”偷偷放烟花爆竹,如今已为人母的她更希望为孩子健康创造良好的环境。

记者在成都市内多地走访时发现,越来越多市民开始意识到,面对休戚与共的环境,每个人都能做点什么。

今年1月10日,公安部交管局公布了最新的机动车保有量数据,成都汽车保有量仅次于北京,名列第二,上海则排到了第四。全国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36辆私家车,而成都超过了70辆。喜欢“安逸”的成都人也在正视带来“安逸”的汽车对“安逸”的破坏。不止一人“诚意推荐”这里的“快速公交”:二环高架上专辟一条车道供公交车行驶,封闭式车站全部设在高架上,由天桥连接地面:“高峰时段,舒适度和速度绝对超过自驾,全程只要2块钱。”

“马路中间是比车道还宽的绿化带,成排的榕树枝条垂髫而下,鸟儿在枝叶之间跳动鸣叫。”唐欣依然记得小时候大石西路的样子,但这些年城市发展,绿化带改成了车道。“现在市民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希望政府能积极回应这样的共识,从源头上治理和保护好城市环境。”

成都的高架快速公交车站。

题图说明:这样被绿树环抱的适宜骑车街道,以及河边银杏树下的茶馆,都是懂得生活的成都人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