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在野外遇到危险,除了求助119,还可以打这个电话!

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我国民间救援力量进入迅速发展阶段。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民间救援队在各地纷纷涌现,救援也越来越专业。业界普遍认为,目前全国的民间救援队数量已超过350支,并且还在持续增加中,民间救援正逐步成为政府救援力量的有益补充。

(健康时报记者 田茹 乔靖芳)“从部队转业,到参与公益救援,十年过去了。”

李彦明是一名转业军人,从部队转业后,在一家单位做行政岗。军人的身份,让他格外自豪。而如今,他又有一个同样让他自豪的身份,北京绿舟应急救援促进中心一线主力队员。

2015年4月28日尼泊尔地震救援。绿舟应急救援促进中心供图

转业后走上公益救援路

从“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到“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旅行成为了时下大众放松的最多选择,驴友等专业户外活动也越来越丰富。

但与之同时,驴友遇难的消息也越来越多的见诸报端。

2017年6月18日,北京门头沟斋堂突降暴雨,40多人遇难;2017年5月1日,江门某灯饰厂15名员工登山遇险,一人遇难;2017年5月6日,陕西秦岭暴风雪,两名驴友遇难……

户外运动惊险刺激,但也危险重重。李彦明在成为一名公益救援者之前,也曾经历过遇难时的无助。

1991年当时只有17岁的李彦明,想横渡松花江挑战自己。但由于发大水,江面宽度增加了一倍,水流湍急,李彦明的横渡计划并不顺利,入水后很快顺着江流漂远,情急之下李彦明费力爬上一棵树,却发现树上有蛇,只能硬着头皮往回游。若当时出现抽筋等特殊情况,后果难料。

2002年,李彦明利用部队休假的时间,从西藏聂拉木县徒步穿越喜马拉雅山到尼泊尔边境,如果顺着318公路走会百转千回特别远,李彦明决定走近路,下了公路顺着河谷横切,发现这里地形复杂,河谷交错、还有断崖,最主要的是没有手机信号、也没有可事先报备的组织,一旦遇到意外,很难得到及时救援。

正是这一次次冒险的经历,让李彦明知道,对于那些同样遇困的人,救援队伍就是希望。“当时的想法很简单。我是学临床的,在部队里有过从医经历。之前在部队熟练掌握了各类技术,为常规应急救援类公益行动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如今我有能力去帮助别人了,就要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

2007年,李彦明参加了刚建成的绿野救援队,在工作之余对遇难者实施救援。这也是中国最早开展户外公益救援活动的民间组织之一。随着民间救援组织的发展壮大,李彦明之后又加入了绿舟应急救援促进中心,从此他的救援故事正式拉开帷幕。

健康时报记者 牛宏超/摄

为了救援,错过母亲73岁生日

“市防汛办提示:今天白天到夜间将有大雨,局地大暴雨,请合理安排出行……”,这是夏季大家经常收到的提示信息。城市里的暴雨不会像山里一样容易出现山洪、泥石流等,但是也会有城市内涝,引发险情。

李彦明会利用业余时间参加一些救援行动,而且经常是夜间接到救援电话。但有一次却印象深刻。

2012年7月21日晚七点,北京下着大暴雨。李彦明在家,给73岁的老母亲过生日。老人平日里都在吉林市生活,一家人难得聚在一起。可就在此时,救援队发来信息:房山地区受灾严重,要求迅速集合出队。作为救援一线主力,李彦明一刻不敢耽误。“去吧,注意安全。”老母亲的一句话,更是打消了李彦明的一丝犹豫。

李彦明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我先开自家小车绕过涉水路段到集合点,和另外三名队员曲正权、孙镪、耿术文,组成救援小组。开着越野车及一辆载有冲锋舟、潜水装备、救生衣的金杯车,赶赴京港澳高速17.5公里处”。

到达地点后,黑夜里一片汪洋,看不到对岸,水深4~6米,在水面搜索时,远处依稀有微弱的灯光闪动,有可能有受困群众。但水道却被一铁路桥阻隔,铁丝网有五六米,无法逾越,大家只能努力寻找可以翻越的缺口,费尽周折才将船、装备一起翻越了铁路桥,继续搜索、划行,在南岗洼高架桥附近发现了100多名受困群众,队员们马上进行伤情鉴定、分类登记、包扎处理,迅速将一名哮喘发作的2岁半的小孩用皮划艇转运到岸上,交给110送往医院,并将消息通报给后方,要求增派救援力量。很快,武警、特警、消防人员等及时赶到,多方联手展开搜救工作,一直到第二天下午5点才结束搜救。

水下救援对专业技术要求高

资料显示,溺水是世界各地非故意伤害死亡的第三大原因,占所有与伤害有关死亡的7%。世界各地每年溺水死亡数估计为36万例。儿童、男性以及接触水的机会增多的人,溺水的危险最大。

“曾在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水库救过一个溺水的男孩,发动3名潜水员下水10分钟后,才找到溺水者,遗憾的是已经没有生命迹象。据溺水者同伴说,不会游泳的他在岸边3米左右的地方玩水,结果因为河底陡降斜坡,就不小心滑下去溺水了。”李彦明介绍。

李彦明还曾参与过一次救援,孩子不慎落水,其父亲紧急跳入水中救孩子,结果孩子得救了,父亲却溺水而亡。

每次遇到这样的情况,李彦明都觉得特别地惋惜,也提醒大家,即使看到有人溺水也要科学的救,不能盲目地拼蛮劲儿。

“之前就在一次急救中遇到七个学生,有一个人溺水,大家就都开始挣扎,水被搅动,就更容易让其他的人更危险。遇到这样的情况,如果你不是专业人士,最好不要下水,可以找根长杆或者绳子伸给被困者,也不要站成人墙来救助,一旦一个人倒,其他人也会倒,得不偿失,救人首先就是要保证自己的安全。” 李彦明提醒。

“会游泳不一定会救援,尤其水下救援对于救援者的要求更高。” 李彦明告诉记者,一是水下能见度低,相互配合很难;其次,水下往往礁石和障碍物密布,方法不当,很容易造成二次伤害。一旦潜水装具被挂住,不能慌,要沉着用潜水刀割断缠绕物,实在不行脱掉装备,但注意不能突然上升——水下压强很大,如果快速上浮,会对人的肺部造成减压病等伤害,上升不超过每分钟18米,在升水前要做五米三分钟的安全停留,目的是帮助身体更缓和的排氮以减少罹患减压病的风险。 

为了掌握这些技能,李彦明专门自费到马来西亚学习潜水的各种技能,成为国际认证救援级潜水员。

在他手机记事本上的装备清单上看到:救生背心、救援刀、潜水电脑表、伞绳、弹簧失手绳、维修工具、潜水证、主绳、SRT个人绳索、头盔、头灯等……车上、家里都准备好了,只要有时间,有召唤,随时投入到救援行动中。

你们救援,要收钱吗?

但即便如此,还有很多人对公益救援不太了解。

李彦明介绍,2007年的一天,持续暴雨,整个北京城笼罩在黑暗之中,下午救援队接到一个求救电话:北京密云云蒙山有游客走失。到达云蒙山后山铺村,李彦明和其他救援人员马上进山搜救,路很湿滑不好走,最后终于在一棵大树下遇到3个求救的人:两男一女都20多岁,浑身湿透了,皮肤苍白、嘴唇发紫,冻得都快不行了。

“见到我们的第一句话就是:你们救援得收多少钱啊?”李彦明介绍,“当时这句话问的我们哭笑不得,但行动换来了他们转危为安,心中还是很欣慰。”

作为民间公益救援组织,成员都是志愿者,自己掏腰包,本着人道援助的精神配合协助当地政府实施救援,所有的队员都是无偿服务。这也是李彦明坚持的理念:志愿服务与名利无关;志愿者要量力而行,根据时间、技能、资源助人的同时,调整好心态、行为来提升自己;志愿者要发心纯正,学会感恩社会,服务社会。

也就是这样一份理念,使得救援队获得了越多越多的认可,李彦明所在的救援队也从最初几十人逐步发展壮大,开始制定各种规章制度、行动准则;请专家、高手培训各种技能,并逐步掌握了这些技能:院前急救、水上救生、潜水;无线电应急通讯、野外生存、搜救、技术装备、地震破拆、生命探测等救助技术器材使用。

“我们基本都是和消防、公安等联动,如果要请求救援,可以拨打119,也可拨打4009901017绿舟应急救援电话,但最好是同时,这样更能缩短时间,更有保障,多方配合,救援才会更快。”李彦明介绍。

为了保证救援效果,李彦明和他的队友们平时要进行大量的体能、技能训练,以及紧急拉动演练、灾害现场模拟演练。在灾难现场,要求个人防护装备齐全,例如戴头盔、救生背心、安全带、冲锋衣、防刺穿的手套和防水鞋等,团队协作,互相提醒,遵守行动准则,来保障自身安全。

民间救援,正逐步成为政府应急救援力量的有益补充。

编辑:步雯

大牌专家问诊、贴心健康提醒,尽在健康时报客户端。移步App Store和各大安卓市场下载,蓝色图标才是官方出品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