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餐饭前先签“酒后免责书”就能放开喝?网友:太傻太天真

对于酒文化,许多人是排斥的。人民日报曾在2007年就已报道,有新闻媒体做过“你对中国人饭桌上劝喝酒的习惯怎么看”的调查,发现50%的人比较排斥,认为是陋习。

“劝君再进一杯酒,喝完还是好朋友!”“西出阳关无故人,不喝这杯怎么成!”

逢年过节,总免不了跟亲朋好友们酒桌上见。酒,本来是节日的助兴之物,现在却成了无数人的噩梦。

近日在青海,20多名老同学聚餐时,就在饭前先签定聚餐酒后免责承诺书:承诺饮酒适量,如因酒后造成本人出现意外,与他人无关。参与者说,这是为提倡饮酒适量。

老同学过年聚餐,饭前先签“酒后免责书”

近日在青海,20多名老同学聚餐时,在饭前先签定聚餐酒后免责承诺书:承诺饮酒适量,如因酒后造成本人出现意外,与他人无关。参与者说,这是为提倡饮酒适量。

只见这封免责书全称是“春节同学聚餐免责承诺书”,上面写着:本人自愿参加此次同学聚餐,承诺饮酒适量,如因酒后本人出现意外,与本次活动组织者和参与者无任何关系,全部后果由本人承担,本人及家属不得追究活动组织者与参与者的任何责任。

聚会同学说道:“签这个承诺书的原因呢就是让大家少喝酒,大家以快乐开心,互相加深友谊为主,不是说为了喝酒而喝酒。”在饭局上其他的同学也非常赞成这样的承诺书。

近年来,在饭桌上因为喝酒过度而导致的意外愈来愈多,饭局的组织者虽然很想让老同学们一起聚一聚但是也害怕喜事变丧事,所以出了这一个计策好让大家都吃得安心一些。

上了酒桌,就是朋友?

去年大年初二,河南一个离乡25年的男子回老家过年,亲朋好友一见面,少不了用酒表达情意,非得一晚上把这25年的酒都喝回来。结果一晚上下来,他喝得不省人事,等到送到医院时,人已经不行了。

去年年底,广州一男子参加公司年会,被领导和同事轮番劝酒,他推辞不过,先喝了洋酒,又上了白酒,20多瓶酒下肚,人已经意识模糊,连回家的路都找不到,当晚就离开了人世,留下一对孤儿寡母终日以泪洗面。

在刚刚过去的2月7日,浙江金华的的曾某和朋友一起聚餐,他酒量不好,却被朋友们灌了不少白酒。聚餐结束后,一行人去了附近的KTV唱歌,曾某被留在大堂沙发上睡觉。等到第二天凌晨,朋友们唱完歌回来才发现,曾某已经停止了呼吸。

酒桌上有个有意思的现象:劝酒时都是生死兄弟,喝完后都不知道谁跟谁。我们总以为喝酒才能加深情谊、培养社交,但血淋淋的事实却告诉我们:那些拼命劝你酒的人,并非与你感情深,往往只是想看你热闹罢了。

劝酒,少有人知,这种行为风险重重

法律早有规定:如果共同饮酒,因为劝酒、逼酒、故意灌酒,或者明知对方不胜酒力仍然极力劝酒而引发意外事故,酒友都要承担相应的过错责任。

也就是说,酒场上的每一人,都自带义务。这些义务主要有:

1.在不胜酒力时,不得劝酒,逼酒的义务。

2.发生危险后的及时救助义务。

3.安全送回的义务。

4.避免酒后驾驶的义务。

5.其他保护义务。

如果有人出事,所有人都是同犯。如果有人离世,所有人都脱不了干系。届时,你所谓的劝酒,就成引祸上身,你一辈子也难逃良心谴责。

对劝酒说“不”,不为劝酒所绑架有时候,我们回避不了饭桌上的酒局,也可以耿直地拒绝别人,未免闹的不欢而散。

大家不妨学几个拒酒理由,得体地说“不”,既保护了自己,也不扫大家的兴。

1、“我开车了”:这是很常用的理由,春节期间,代驾也不好找,一般识趣的人便不会再劝了,如果还是不依不饶,那这个人就是有问题。

2、“我有慢性病”:这个理由也比较充分,现在不少人都深受慢性病的困扰,一旦饮酒过量,很容易诱发病变,不能拿来开玩笑。

3、还可以使用一些主观理由,比如“不胜酒力,回去老婆不高兴”“不能喝多,待会还要回单位一趟”,这些理由虽然小,但都可以用来脱身。

4、最有效的一招,就是坚决拒喝,谁劝也没用,一口也不喝,僵持一会儿,劝酒人自然觉得没趣,找别人去了。

其实,无论在哪个酒场,没有非喝不可的酒,关键看你能不能守住自己的底线。你在酒桌上展现的态度与智慧,比会喝酒重要的多。春节期间,酒场饭局轮场转,真不能喝酒,就远离酒场;上了酒桌,一定要量力而行,不拼酒,不劝酒;遇到劝酒,可以拒,可以溜,莫拿酒量换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