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10年,我们的伤痛、记忆、重生……

如果有人问观潮君,进入报社16年,最难忘的职业经历是什么?连续3年3次到四川绵竹地震灾区采访,无疑是排在第一位的答案。

至今,观潮君仍忘不了灾后的满目疮痍,忘不了冒着余震写稿的经历。当然,更忘不了临时搭建的帐篷与板房里,那一张张犹有伤痛却坚毅的脸;废墟中工地上,那一个个千里驰援异地援建的江苏人。

大难中涌现大爱,废墟中崛起丰碑。10年过后,绵竹这颗“川西明珠”已如人所愿,再次焕发夺目光彩。从一名评论员的视角,观潮君认为,在汶川地震10周年之际,我们回望过去,不是为了再次揭开伤疤、触动泪点,而是为了总结应对巨灾、灾后重建、灾区发展的宝贵经验,再次汇聚起继续前行的澎湃伟力。

灾难中涅槃,离不开灾区人民的自立自强。观潮君曾到一家名叫“鲜李园”的农家乐去采访。地震中,农家乐的房子被震垮了,女主人也不幸去世。但就像地震没有摧毁蓬蓬勃勃的李子树,灾难同样也压不垮顽强的脊梁。在震后的第一个春节,“鲜李园”的主人建起了新房,并在全村第一个重新开张了农家乐。

观潮君还和江苏对口支援绵竹医疗卫生总队的医生,一起见证一位高龄孕妇诞下“龙凤胎”的喜悦。这位妈妈,在地震中失去了亲爱的女儿。这两个新生儿,成为绵竹地区地震后怀孕出生的第一例双胞胎。失去亲人之后,这位妈妈的脸上曾消失了笑容,但在心底却从未失去希望。

这两位采访对象,是自立自强的灾区人民的缩影。不怨天尤人,不消极等待。灾区人民直面灾难,擦干眼泪,重建家园。灾区人民展现的,不是消沉悲观的被动应激,而是积极乐观的主动奋进。

废墟重生的背后,也离不开“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温暖力量。地震发生后,观潮君随江苏运送救援物资的车队抵达绵竹。当时,车队的司机吃住都在车上。领队的一句话让观潮君现在都深感震撼。他说,“灾区帐篷紧张,我们是来送帐篷的,不是来住帐篷的!”

让观潮君难忘的,还有江苏援建高效农业示范园的顾问赵亚夫。援建3年,他先后18次飞往绵竹。有一次,他忍着病痛到灾区给农民授课,由于行走不方便,一下飞机就直接坐上了轮椅。坐着轮椅讲课,坐着轮椅下地指导,坐着轮椅吃饭,让在场的农民无不动容。时任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赞誉说:“要想富,找亚夫,留住赵亚夫,四川准能富。”

这两位采访对象,是江苏援建人的代表。他们带着物资来,带着项目来,更带着一颗真心来。他们,因为援建爱上了这片土地。他们,也用援建实绩,兑现了“一家人,一条心,一个目标,共建美好新家园”的承诺。

废墟中新生的绵竹,新的不仅是马路、医院、学校、小区。观潮君曾经到绵竹年画村去采访,这个村的房前屋后,都画着漂亮的年画。来自江苏的援建人员告诉观潮君,其实这个村原本不叫年画村,而是叫射箭台村。绵竹年画是中国四大年画之一,援建人员深入挖掘当地年画资源,将其做成了富民特色产业。江苏援建者们,还在绵竹举办了SYB(创办你的企业)培训,鼓励灾区群众自主创业。驻扎当地的援建指挥组组长说,崭新的校舍、医院是援建成果,一个个创业主体,是更值得重视的另一种成果!这让观潮君认识到,援建有期、项目有限,但通过援建根植的新理念,培育的新产业,却长久深远地影响着这片历经劫难的土地,让这片土地有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