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47年的春晚也许就长这样

如果2047年还有春晚的话,也许就像张艺谋的观念演出《对话·寓言2047》。

张艺谋的《2047》由八个节目组成,每个节目结束之后,主要演员和幕后团队会出来谢幕。它有音乐、舞蹈、戏曲,还有延续平昌冬奥会“北京八分钟”的高科技。它的格调高冷、极简,没有大红大绿,一如海报展现的那样,黑白才是主色调。谁说春晚一定要热热闹闹,红红火火?2047年的春晚审美或许就是这样的高冷范儿。

所谓“对话”,是科技与传统的对话。“对话”这词儿这些年几乎已经用烂掉了,但真正能对上话的并不多见。张艺谋的《2047》八个节目之中,“对话”最为成功的是第二幕《古琴·光剑》——跨界艺术家裘继戎、古琴艺术家巫娜与激光的互动表演。

裘继戎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人物,可能是整台演出的演员中最能诠释、表达张艺谋所追求的那种形而上的对话。裘继戎是京剧花脸, 裘派嫡系第四代传人,被专业人士评价为身段脚步干净利索,精气神兼备。同时,他又钟情于各种音乐、舞蹈,曾出演过杨丽萍的概念舞剧《十面埋伏》 。裘继戎的舞蹈刚柔并济的同时,还融合了很多京剧程式化的东西。 在舞台上,古琴的一个音,激光的一根弦,他都能踩到那个点上,丝毫不差。如果只是这样,又很机械,可贵的是他的肢体语言能够传递出古琴的韵味,在与激光的互动中表现当代人的情绪。如此,以往对于古琴欣赏所要联想的高山流水、金戈铁马的一幅幅古画卷, 有了当代情境的演绎、诠释,却丝毫没有违和感。

第五幕《碗碗腔·钜舍》中的“对话”就有点像“尬聊”了。第五幕的高科技运用也是最为精彩的,已经到了“假作真时真亦假”的境界。台下观众一开始完全没有明白过来,好端端的男舞者怎么就跟特效似的一会儿消失一会儿穿越一会儿叠影。直到舞者谢幕的时候才意识到,这是真人和3D全息影像合作的结果。这“尬”在什么地方呢?75岁的老艺人王进发坐在舞台前方弹着月琴,用关中东府的声腔吟唱起了碗碗腔。只听得悠扬、古朴的声音传来,可他究竟唱的什么内容,作为台下观众的我却是一头雾水。再看舞者的演绎,似乎是在讲述男女感情,可是认真听那吟唱的内容却又不是——全息影像制造的类似瓷碗碎片还和这碗搭点边。

事后才知道老艺人唱的是《桃园借水》唱段,其中有一句是“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知道了这词儿,回想起舞蹈最后女舞者在盛开的树下,男舞者不知所踪,似乎有点意思。然而,如果自动屏蔽掉老艺人的吟唱,随便找段优美的旋律,好像也都能为这段全息影像的梦幻舞姿伴奏。唯独这碗碗腔,总感觉你管你唱,我管我跳,让人看得尴尬。

由京剧演员韩岩松、詹磊表演的《三岔口》是一出完整的传统折子戏,没有做任何改变和高科技的参与。《三岔口》故事情节非常简单,就是两个人因为误会在舞台上表现摸黑开打 ,将戏曲武打功法与剧情紧密联系。即便台下观众对于京剧、对于这出戏一无所知,依然能够像看哑剧一样明白意思。它不需要高科技,就自带当代气质。

相比之下,其他几个传统项目在舞台上几乎成了点缀和摆设,尤其是最后一幕《织机·精灵》中,这位八十几岁、被誉为“最高龄谋女郎”的老人吴书香,她在舞台上织布传来的阵阵声响就像历史的车轮驶过,震撼了许多人,也感动了许多人。只是织布声随后就被响起的音乐淹没,老人的身影隐没在舞台边缘的黑暗中。人们的视线被一排排起伏变化的球状LED灯所吸引。有人说这次演出张艺谋摒弃了人海战术。然而,这一排排被电脑编程操控、变化队列的小球不正像当年的人海战术吗?只能说张艺谋使用人海战术也许只是迫不得已,当年哪里有如今这般的高科技呢?

张艺谋的《2047》没有故事,没有剧情,它却是有一条线贯穿始终,那就是 “寓言” 。被激光、玻璃箱囚困的舞者,永远被阻隔在球里球外的舞者,被机械臂操控的舞者,几乎每一幕都在讲述人类于未来被科技异化的寓言,每个人都被冰冷的科技封闭、孤立在自己的世界里,无法突围。哪怕最后一幕的精灵表现得如此快乐、轻盈,最终也是没有逃脱在无数球体的压迫中挣扎的命运。就像第三幕《偶戏·冷臂》中,我们操纵着人偶,未来却是机械臂操纵着我们。 这样的未来寓言经常出现在电影中,运用在舞台演出——尤其是表现传统与科技, 虽然落了套路却能让舞台效果充满张力,渲染情绪。

张艺谋说中国是个晚会大国,成千上万的创作人员或多或少看着晚会成长起来的。也许,观众带着看晚会的心态来看这台演出,或许更合适。

(看看新闻Knews记者:王健慧 实习编辑:施如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