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至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每每耳边响起朗朗的诵读声,自己便是忍不住要开口,哼起同样的调子,可是只会开头,却不知下文如何了,所以心中难免会有一丝丝地遗憾。原来潜藏在我回忆里的古学,已然忘得差不多了!

或许是心有所不甘,又或许是中华古典文化之精湛美,令我陶醉与发狂,所以忍不住地买了四书五经,决定要重新拾掇起往昔的记忆,朗诵中华之经典文化,于是乎,三个朝朝与暮暮,拂过的微风里,伴随着我的清朗之诵读声,一遍遍地重复同样的旋律,我的眼里还有心里都是装满着《大学》中的每一个词句,终于,《大学》算是在《四书五经》里面完整朗诵的的一本书了!

满载而归的欢快之感,在路上,在清溪绿水边,倒映着一片片翩翩起舞的绿树枝叶,漾漾之清波,看似动,实则确实给人一种无比地平静之感。不一会儿,我便想到了,这不过是我在漫漫的学习旅途中的一小步而已,心虽可以随着水有所漾动,但却不可以不如水那般有容乃大。

毕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知识之无止境,譬如《论语》,简短的一句话,便是囊括了无数的人生之哲理,可以解读的角度甚多,或是当时当地的,或是此时此情此景的,有一个书友,每日必定精细研读一则论语,先是阐释其本义,而后代入他自己切身的所感所悟,融入生活小哲理,或是他人他事,使得论语在我们眼中,不再是那么地“古董”了,它是那么地接地气的。看来,要真的可以去研读和吃透一句话,有时候是需要穷尽一辈子的!

大概是这样子吧,书并非背熟便可以了,把它抛在一边,只有学之以达到致用之目的,便是真理。有些学到的知识,真的是需要用一生去实践的,到了某时某刻,遇到了,便可以悟道了!

接下来便是献上这几日我对于《大学》的所感所悟:那么,什么是《大学》?

若是从字面的含义而言,我们会以为,大学便是高校之学习,也会望文生义,以为《大学》这本书是专门为着莘莘学子而生的,实则不然,《大学》其实是专门为着每一个成年的公民而生的,其实是成人之学,是每个成人都需要精心研读的必读物来的,只可惜,少之又少的成人会喜欢它。

《大学》一开始便点明了全文的主旨,“大学之道”,在于“明德”,“亲民”,“至善”!接着又阐明了,为了达到这一种高的境界,人们需要为此所做出的种种努力,各种好的途径,一步步地推进,最后达到最高的目标。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而后平天下,这是一个通过自我自律而后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接着可以借助自身优秀的力量达到一种高的理想抱负,这便是成人之大学。

通过探究身边的万事万物而有所感悟,并且遵循诚意的原则,接物待人皆以诚意,端正自己的心,使之不偏不倚,便可以达到修身养性的效果了,这便是每个人都必须修炼的过程。内省而后可以身修,个人内涵修养足够了,谦逊和顺的本身,便可以影响到与他有关的家人,乃至于一个国家了!

或许我们可以这样子理解,先做好自己,而后成就自己和他人!所以,“修身为本”“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这也是阐释了,本末要认清,重本而轻末,否则会颠倒因果,扰乱秩序。

那么,应该如何达到大学之道呢?作者先是提出几种途径,而后一一铺开阐释,条理清晰,逻辑性很强,层层推进,最后将小我上升到大我的以义为利的大我情怀。

明明德

“克明峻徳”拥有光明的德性,便试着去弘扬,是《大学》所追崇的理念之一。

从古至今,对于道德的尊崇,是高尚之君子还有统治者所喜好和倡导的。对于谦谦君子而言,道德高尚是对于自己的一种自律,一种内在的高要求,唯有达到这个境界,并一直秉持着这个理念,会使得他们活得自在与充实,满满的自豪感与存在感。所以,德性原本就是他们生活的一种状态来的。

而对于统治者而言,正派的思想,对于德性的倡导,便是有利于总体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有利于他们的统治。

并且,道德会随着时代的演进而不断地丰富其内涵。譬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还有四有公民的要求,无不体现其中道德的重要性,还有与时俱进性。

所以,明明德,无论在哪个时代都不会过时的。

新民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新民之义与“苟日新”之义相通,便是弃旧从新,拥有批判性的创新精神。

作者其实本义是想要表达,今天还有明天,都会是新的一天,只要我们能够在自己的每一天里容易一点点新花样,就可以使得生活小细节里变得更加有趣,旧颜里焕发的就是新貌,相看两不厌,禀赋了新的东西,譬如一股小小的精神气儿,那么今天便是更完美的一天了!

对于国家而言,今倡导,“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许多的国家打着创新的目的,进行精心科技研究,从而想要达到科技上的创新,从而为百姓乃至一个国家的综合素质方面添加了无数的新颜,那从另外一个角度而言,是不是现在人们的行为还受着以前“新”思想的影响,并让它们回归到为人性服务的视角来呢?一切皆以人为本,让人变得更为完美。

止于至善

君仁,臣敬,子孝,父慈,人信,这些都是古代的倡导要求的美德内容。由此可见,善所囊括的广度之博,深度之入,是无法轻易被衡量的。

君子的修炼之路,如加工骨器那般,反复切磋;打磨美玉那般,反复琢磨;严谨宽大,光明煊赫,仪表堂堂,文质彬彬,达到最为完美的境界。

上至古代的君王,下之普通的黎明百姓,只要是拥有君子的美德,并试着去彰扬,用自身作为榜样的,以身作则,便可以拽引类似的君子聚集起来,然后对于黎民社会有所作为的话,那么逝去的君子,却是永驻于后人心中的。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忘其利。”

谈及此话时,更愿意用吸引力发展来阐释这个道理。你是怎样的人,身边就会聚拢怎样的人,所以志同道合何其重要的,这大概就是所谓的三观要合吧!

本末
子曰:“听诉,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诉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何为知本呢?

孔子做了个生动形象的比喻,例如诉讼案件,如果一个审判官要审理好一件案子,那么他就要先要好好地想到他要达到的审案效果是什么,是“无诉”。那么怎样可以达到这个最终目的呢?

“大畏民志。”

知本便是要从根本的法律制度抓起还有人民要提高人民的道德素养层次的提升。如果可以从思想上改变一个人,国家的法律制度上去规范一个人的行为,那么自律和内省,外在的约束和制约,会达到无诉的效果的!

所以懂得把握本末,可以从根源层面抓起,那么很多事情便是可以有解决的途径了!例如说,你最想达到哪个目标,那么你可以由目标而后推溯到根源,深究出根本性的方法,而后做一个步步推进的践行者,那么知本末,便是可以有价值观加以指引,所有的事情就可以达到自己所要的效果了。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修炼自己的价值观呢?何以懂得本末,而后权衡取舍呢?个人觉得,获取的途径有二:

一是那些优秀的长者;

二是文献书籍;譬如,哲学理论的书籍,才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书籍之基础。当然,客观的历史书籍,不带有作者的个人批判,也是富有印象力的。所以读哲学和读历史,都是每个人必须的修养。

如若可以通过先知的,还有他人传授的知识来一步步地补全自己对于这个世界的看法,然后在实践中加以探索,那么我们最终可以炼造成属于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就可以回归到改造世界的层面上来了。

所以说,知其所然,然后知其所以然。知本末然后知其抉择与行为。握住世界的根,才可以穷究它!

格物致知
“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而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上面这句话可以用来阐释学习的一种日积月累的过程,渐进的程序。

“甘坐十年冷板凳”,这是学者的严谨治学之态度。这些都无不说明了,水滴石穿的功力,是何其重要的。毕竟在这个世界上,天才者占据着少数的,而一般的人,都是那么地普通的,他们的智商还有很多方面一开始都是相差无几的。可是为什么时间越是久远,他们各自的成就也就不一样了呢?

是因为勤奋加上用心,他们所投入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所以可以利用时间的复利,然后赚取到了知识的复利,达到一个研究的顶峰,要不然,博学强记的人是从哪里来的呢?其实他们背后或多或少都会有储备着好几本厚厚的翻得近乎破烂的笔记本,里面停留在时间里的泛黄纸张,还有端正工整而又密密麻麻的批注,便是他们投入的见证。

所以我一直坚信,越努力,越幸运。从来不会有没有投入就可以有所获得的,如果有,只会令你滋长侥幸的心理,而后飘飘然而不知所往,忘却了自我,那么那个累积的过程就会被你否定,最终幸运被用尽了,只有自己后悔的下场了。

所以,知识的储备很是重要的!

《大学》全篇都是“治大国如烹小鲜”之理,诚意,正心修身,修身齐家,齐家治国,治国平天下,环环紧扣,多个角度来剖析,层层推进,虽然时代在推进,可是精华历史遗留的国之瑰宝,却是可以揉入时代内涵的东西,加以运用之于实践的。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慎独,其实是每个人必须内省的。它高于孤独,却又是一种陶然端正自我,让自己内心沉淀的高境界。

只有内心足够诚意了,那么外露的相貌也会表现出你心至诚的,毕竟,相由心生并非是空穴来风的。

因为你心里的想法是怎样,无论哪种伪装高手,终究会敌不过岁月的推磨,会有真相大白的那一天的,如果你脾性暴戾,那么别人看到你会自然而然只想着可以逃开你,不愿意和你有更加深入的交谈的。

为此,“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如果一个人对于自己当前所做的事儿一点都不上心,大脑在神游,那么我们就会出现不在状态的情况,对于当前所做的一切事情,会选择自动性地忽略了,然后自己的心会飘荡到自己所感兴趣的地方去了。

“身在曹营心在汉。”这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不正其心,这大概也是为什么社会那么复杂的原因吧!

作者更想表达的是谦谦君子,坦荡为人,心术端正,更偏重于道德性方面的。可是我们也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理解的,那便是“安于现状。”

当然这里却不是指无所上进的现状,却是那种“既来之则安之”的自憩与怡然。如果人可以享受当前,可以是身边的朝气蓬勃绿草,微风荡漾起的绿水,就是你要试着培养自己有发现生活之美的眼光,一动一静,风的频率,光的调度,叶子的丰硕等,每一天其实都是不一样的,所以,享受当前,是一种惬意的旷达人生态度。

如果是苦痛,请不要避开。因为承受痛苦的旅程必定会完成的,人生平淡的时刻占据大多数,苦痛之时,可以内省,而后因为痛而思变,便则会生,那么活力与全新的你便会诞生了!

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这句话的意思便是说,人出于一种自我保护还有自恋式的自我,会选择自动性地忽略了自身所带的恶劣的人性,没有意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所以就难以达到“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的境界了。

如果可以做到待人接物都是不偏不倚的态度,对于自己喜欢的或是厌恶的人,都可以多带一些客观的色彩来对待他们的言行的话,那么很多事情会变得更为公正一些的。

品德兼修的人总会高要求自身的,会使得自己不贪不偏的,然后达到身修的结果。唯有律己而后可以给一个家庭立下好的榜样,毕竟,唯有自己做好了,才会有资格去要求别人,才会有一种自动性的良好效应的。

为此,身修而后家齐。

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这句话与上面身修而后家齐有异曲同工之妙。

它们都是揭示了以身作则,才是最好的影响力效应。

在我们身边中,总会存在那么一些人,他们自身本就是缺点多多,竟然还喜欢鸡蛋里挑骨头,喜欢指责他人的一点小过错,甚至于高呼其声,似乎他们很在理的样子,可是事实上,外在所看到的事实却不一定就都是事实,也会有存在着伪装的事实的。所以当我们看到此种情况的时候,冷静客观点,不参与期间的评论,静待事情真相的披露,否则将会冤枉了他人了。

但是呢?是不是自己对自己品性有多高要求就也要要求他人如此呢?

实则不然的。

毕竟这个社会便是一个复杂的存在机体,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被允许是和别人不一样的。所以即便是有诸己也不一定要求诸人的,只要是不触碰道德规则底线就可以了。

前者是对于个体而言的,那么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呢?

那就一定要有诸己而后求诸人!

这里就要涉及到了上层建筑的规则制度,法制方面要完善化和法制化了,但是不仅仅限于此,还要要求上至一国统治者,下之乡镇层面的还有基层自治民主方面的有关国家人员,一定要严格遵行廉洁,高效,透明的原则,自行接受人民的监督,真正做到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的好政府。

如果处在百姓之上的管理行政人员可以由此而严格地有诸己,那么上行下效,百姓便会跟风,整个社会的良好氛围变化形成了。

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

如果将财物运用于国家的百姓之上,改善了百姓的生活水平,使得社会的基础设施有所完善,那么就会国民安泰,社会的犯罪行为将会减少,那么民心就会聚拢,所以财散则民聚。

而如果一味地想方设法要从百姓的手里抢夺钱财,甚至于压榨他们的血汗钱,那么财聚于某个统治阶层的手中又如何呢?社会离兵变和动荡不安的日子已然不远了。

当然,这个是从宏观层面去分析的,那么这里的财或许可以不仅仅只是财物,如果放置到微观层面的小我而言,这里的财物或许可以是指一个人自身所拥有的东西,包括才能,还有他所拥有的财富。

如果说他喜欢与人分享他所拥有的,给予他人精神层面的或是物质层面的滋养,那么这个人变化很受周边人的欢迎的。而如果一个人对于周边的人很是吝啬,分毫不愿赠予他人,那么最终原本那些与他亲近的朋友都会自然而然地远离他的。

所以,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要学会喜欢分享,热爱分享……

有人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而我却想说,其实《大学》的魅力也是无穷无尽的。细细品读才知道,原来《大学》里面的每一句话都可以囊括了微观的小我人生道理,却又同等可以运用到宏观的治国方面的。

虽然只是海洋是远无止境的,但是我很愿意在知识里的深海里徜徉,特别是对于中国古典文化的痴迷,古诗词里的一字一句,便是蕴藏着她的一颦一笑。《大学》是开辟我的诵读中华经典文化之旅的开端,而我的大学之路,还在继续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