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硬科技” 手势识别设备DTing ONE西安出炉

15年前,汤姆克鲁斯在电影中使用的手势识别技术,15年后已经在西安落地。

十五年前,《少数派报告》里汤姆克鲁斯对着空气拖动,用特定手势操作各种悬空的旋钮和按键,十五年后,高大上的手势识别技术离我们的生活已经越来越近,如Kinect、LeapMotion等基于视觉的手势识别技术已经得到长足的发展和应用。在西安,有一家创业公司另辟蹊径,研发出基于“肌肉电”的手势识别设备,DTing ONE。

肌肉电是生物电的一种,肌肉组织在活动过程中发生生物电位变化,通过采集肌电信号,手势识别设备利用人工智能和数字运动追踪等技术将手势转化为信号,最终实现人机交互的目的。西安中科比奇创新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开发的DTing产品即采用了此原理。

DTing ONE

近日,华商网探访了比奇创新,创始人李玮琛接受了我们的采访。李玮琛是这家公司的CEO,也是土生土长的西安人。留学毕业后曾在德国宇航局找到一份工程师的工作。2014年底,他回到西安创业。李玮琛说,技术是为人服务的,把肌肉电应用于可穿戴设备,会为普通人甚至残障人士打开另一番天地。经过多番努力,李玮琛在2014年底与西安光机所谈成合作事宜,目前已开发出第一代产品DTing ONE。

李玮琛创始成立的比奇创新公司

华商网:为什么您为公司赋予了DTing这个名字?

李玮琛:DTing是中国传说中上古神兽“谛听”的音译。传说中,它是能够接收天地间一切信息,全知全能的神兽。赋予我们技术品牌这样一个名字,主要是说我们是在做一个感知交互的设备,通过生物信号来做人机交互,这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神兽“谛听”形象比较相符。

华商网:您是从海外归国创业?为什么想要回国做技术开发?

李玮琛:是的,我之前曾在德国宇航局工作,2014年年底回国创业,11月份开始组建团队,开始做“DTing”和相关产品产业化进程。两年多时间完成了几轮种子论和天使论的融资,在产品和技术方向,开始只是一个技术概念,现在已经把第一代平台 DTing ONE产品做出来了,目前我们的产品在两个方向上做探索,一个是为残障人士服务,第二是做教育机器人。总的来说还是希望技术能为社会提供价值,这也是创业的初衷。目前该技术在市面上非常少,技术研发就是从零到一,从无到有的过程,面临问题我们这个团队也是乐在其中。

李玮琛介绍DTing ONE的研发过程

华商网:手势识别设备市场上已经有不少,DTing与其他市面上的手势识别设备有什么不同吗?

李玮琛:传统的手势识别技术多是通过“机器视觉”的方式进行,比如用摄像头,通过光学方式捕捉人的手势动作,再进一步的操作。

DTing则是通过生物信号感知交互的方式,跟之前的技术有几点差异。一是DTing没有场景的限制,不需要光线、交流电源、摄像头、温度湿度等等配套元素。二是,DTing是一个低功耗、小型化的设备,不需要场景部署。我们通过这两点与之前技术的差异,解决了现有手势识别技术完成不了的一些痛点,把手势识别技术推向户外,推向更多的应用领域。

华商网: 手势识别技术目前发展到了什么阶段?手势识别是VR设备最好的交互方式,DTing未来是否会侧重于这方面?

李玮琛:手势识别技术已经发展很长时间,这个技术是否能够大规模推广应用,取决于市场什么时候能广泛接纳它,产品能细致化到什么程度。之所以没有广泛应用,因为手势识别目前在现实中使用时存在很多问题,所以大部分仍在行业中使用。

手势交互和语音交互在未来的VR技术使用中一定是必不可少,并且大规模爆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最符合人类知觉。会让使用者的体验迈上一个大台阶。DTing未来的侧重点会在AR相关方面,因为DTing设备的优势决定了它的使用多在户外。

华商网:目前产品研发处于哪个阶段?

李玮琛:目前我们已经推出了DTing ONE,目前我们不面向终端客户,DTing ONE的平台主要是介绍技术的工具,一个载体。当然它可以针对不同场景的具体要求进行定制开发,这是我们的主要工作。

李玮琛演示DTing ONE

华商网:作为西安本地创新企业,对本地市场有什么期待?

李玮琛:西安本地还有其他手势识别的开发者,目前行业面临一个科技行业普遍的问题,就是做研究的人很多,但把研究成果转化成产品,将产品产业化的案例太少。

当然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定位,有些城市背景和西安不同,比如深圳,真正做研发的人在深圳不算多,所谓知识支持的高校也很少,但深圳致力于迅速将产品产业化,销售能力和生产能力极强。西安的研究所和高校对手势识别技术的研究非常多,但本地的产业链和客户基础不够。DTing目前立足全国,在出现优秀样本后再逐渐向全球推广。

华商网:在DTing ONE发布后,下一步要做什么?

李玮琛:DTing生物信号感知交互技术,本身定位并不仅仅在于“手势”的识别,我们的主攻方向是生物信号,最终希望让人和机器打交道跟人和人打交道的模式相近甚至相同。所以我们下阶段的主要工作还是技术攻坚。

在实际应用方面,现在产品的布局上准备深挖两个方向,一个是教育机器人,一个是残障人士穿戴设备。这两个领域的探索比较稳固之后,再往后的规划,会在运动健康领域,比如运动数据监测,普通人群的肌肉电监测,还有AR/VR领域都会去探索。

中科创星硬科技体验馆

中科创星硬科技体验馆

中科创星硬科技体验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