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社群会是在线教育最佳的变现方式吗?

随着新媒体的兴起,社群凭借新媒体的浪潮,不断高频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在每次和朋友沟通交流中,都会高频提及到社群运营、社群转化、社群变现等关键词,发现大部分教育公司都有一个社群梦

由于推广成本不断上升,教育公司相较之前获客成本也越来越高。在新的市场环境中,营销传播不再像以往一样单纯追求对消费者进行信息灌输,而是以媒体的创新、内容的创新、传播沟通方式的创新去征服目标受众——相比于以大众营销为核心的营销1.0时代、以分众营销为核心的营销2.0时代,新的营销传播浪潮命名为“创意营销传播”,也即是营销3.0时代。“营销3.0”重点拼的是产品内容、体验、服务、口碑等等因素。这些因素围绕着一个关键词“产品”,不管你产品内容做的多好,服务做的多好,别人描述的多少,回归到本质,还是需要让用户深度体验到产品的核心。在线体验产品并能实时跟进反馈的最佳沟通工具即是微信和QQ,所以基于微信和QQ建立的社群就被推到风口了。现在业内很多公司都已经吃到了“螃蟹”,还没有吃到的公司也开始纷纷效仿组建自己公司的社群,都想分到一点“蟹肉”。

但建立完QQ群和微信群就意味着公司拥有了自己的社群吗?不一定哟!社群不等于微信群和QQ群。微信群和QQ群只是载体,真正能产生出价值的QQ群和微信群才可以被称为社群。

当前大家经常关注的社群罗辑思维、吴晓波读书会、樊登读书会、秋叶PPT,他们都拥有共同的特性——有内容,参与社群可以通过社群获取到他们自己想要的知识。社群出现即被烙上商业变现的烙印,社群因利而生,因利而灭,每个用户加入社群都是为满足自己的刚需,请注意这里的需求是刚需。

每个事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同样社群也有是生命周期。古语曰: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人们虽然乐于社交,乐于聚群,但不可避免的是每个人都会出现疲倦期。当疲倦期来临会选择离开淡出,最常见的是用户在社群中需求得到满足同时也没产生新的需求,用户会毫不犹豫选择离开。这也是当前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死群的原因之一。

企鹅智酷公布的《2017微信用户&生态研究报告》数据显示,截止到2016年12月微信全球共计8.89亿月活用户,一年来直接带动了信息消费1742.5亿元,相当于2016年中国信息消费总规模的4.54%。

打开手机,启动微信,聊天页面一看,谁能没有几个微信群?微信群根据人群分类,可以分为五类:家庭群、朋友(闺蜜/哥们)群、工作群、校友群、社交群。前四类都是熟人沟通群,第五类社交群群友可能都是陌生人,但这是获取新鲜信息的重要通道,它因用户需求而存在。这类型群常见的社群类型,大致分类4大类:产品体验类、垂直兴趣类、知识分享类、人脉社交类。而教育行业社群主要是知识分享类、垂直兴趣类、产品体验类。

教育的本质就是让用户高效系统的学习,满足用户自身的求知欲,而知识分享类、垂直兴趣类、产品体验类这三种类型这三类社群可以引领用户发现自己未知的知识并系统了解学习,只不过内容呈现形式、参与方式不同而已。

做产品运营的同学都知道运营固有的套路:拉新、留存、转化。当前在线教育公司都擅于拉新(不擅长拉新的公司也做不起来),能在留存这环节下功夫的公司真的很少,在留存这一环节重点下功夫的公司,主要以内容做留存。大部分公司获取用户数据后直接进入转化环节,以电话回访形式向用户推荐公司的产品并直接催单转化。用户体验非常不好,转化率也会因粗暴的推销方式直接拉低。苦逼了市场推广的同学,辛辛苦苦拉来的用户因为不恰当的数据处理方式,造成很大的资源浪费。

这是市场和销售部门间经常撕逼话题,市场认为我们做的是最精准的人群推广,而且用最低的价格获取到最精准的流量;销售认为我们的销售能力是最强的,市场部获取的流量不精准。常见的电销流量转化路径:推广页面===》注册用户===》TMK过滤===》电销跟进===》签约成单

罗辑思维的成功点醒很多在线教育公司,在试运行组建自己公司的社群运营模式发现,社群可以直接避开TMK过滤和电话回访的环节,用户不在是被动接受咨询顾问的推销,而是在参与体验过产品之后自主选择购买,付费意识相比之前被推销意愿更加强烈。

社群可以理解为它是一种新型的转化模式,是体验营销的典型方式。通过社群运营,参与用户不仅可以体验到产品,还有参与到产品改进中,只要有参与就会产生情感,社群运营过程中,很多成单不单是用户的理性决策,还包含很多感性因素。社群当前常见的流量转化路径:推广页面===》报名用户===》加入群组===》课程体验===》活动引导==》签约成单。

社群的转化路径与电销转化路径在用户的参与方式发生变化,成单周期也相对电销要多花费一些时间,但群裂变具有暴涨性,能迅速影响参与用户周边人群,覆盖人群范围更广。

当前哪些在线教育公司通过社群吃到“螃蟹”了?

通过社群吃到“螃蟹”的主要是工具型和B2C服务型的在线教育公司,他们运行的社群类型分别是知识分享类和产品体验类。举例:产品体验类代表:猿辅导、久趣英语;知识分享类代表:掌门一对一、考满分。

问题来了“我们公司组建几百个微信群,累计用户也有十万人。为什么我们没有吃到螃蟹那?社群真的能够用于转化吗?”

在解析这个问题之前,需要大家想清楚建微信群以下几个问题:

1、“建群的目的是什么”;

2、“自己产品付费人群是什么”;

3、“当前的社群流量入口在哪里”;

4、“可以让用户深度体验的产品是什么”;

5、“社群运营是否适合自己公司的商业模式”

首先,可以非常肯定的告诉大家,社群肯定能做转化。

组建几百个微信群,没有产生转化,只有两个原因:1、群内没有持续产生与自己产品相关的内容;2、群内用户非精准的受众人群。主要还是第一种原因居多。

我们常常通过活动拉新,抱着“养鱼”的幻想不断地把用户聚集在一个又一个的微信群里面。活动结束后,担心参与用户无法找回,微信群就一直没有解散。由于运营经历有限,微信群就不在持续发布内容,从而慢慢沦为死群。

如何解决那?

一、明确建群的目的,把每次建群当作活动来运营。

做活动要有头有尾,从活动策划===》活动推广===》规则宣导===》筛选参与用户===》跟进活动过程===》公布活动结果,每个环节在建群钱都必须落实好。每个活动都有时间周期,在开始组建社群的时就需要告知用户,群主题、在群里能获得什么、群活动时间,用心做好每一次群活动。

二、做社群不是为了拉群而拉群,群不在于多,在于精。

精细化运营才能让用户足够了解到公司产品,所以微信群需要分组运营,愿意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用户需要单独建群,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帮助。因为他们可以成为社群的扩散源。与其海量群发,不如一次私聊来的更直接。

社群生态中用户会分类出三类角色意见领袖、活跃用户、潜水用户,在线教育社群中意见领袖往往由授课老师来担任,活跃用户主要由学霸或者学渣用户担任,潜水用户往往是学中用户。主动活跃的用户未必是付费用户哦,他也许是“吸血鬼”,随时都有可能翻脸。真正愿意付费的用户才是上帝,一定要服务好每一个付费用户。

三、做好数据监控,让自己更了解用户。

做社群需要内容做引导,产品做驱动。当前,在线教育最常见的体验产品就是公开课。公开课质量将会直接影响到用户对公司产品的认可度,公开课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后端产品的转化率。在执行运营工作时,要及时收集社群内参与用户的行为数据,做好各个参与环节的数据埋点,为后期不断优化课程提供数据支持。

以上只是笔者个人论点,如有异议,欢迎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