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可歌可泣的草根逆袭故事|包豪斯设计档案

包豪斯

一所迁徙的学校

一种流变的风格

一个矛盾的理念

一段与风云巨变的历史同步

在内忧外患中坚持前行的传奇

一颗短暂划过夜空

却照亮了未来世界面貌的彗星“包豪斯”是谁?

很多著名的设计师说起自己的灵感来源,你常常会听到他们提到这个字眼。“包豪斯”并非指某个个体,而是指包豪斯学院(Bauhaus,Bau=建筑 Haus=房屋),一座由建筑师瓦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在1919年创立于德国威玛的建筑艺术学院。

包豪斯主张符合机器时代的简洁风格,强调功能以及设计、艺术、功能、工艺的整体性,并聚集了一大批当时最先锋、最牛的设计师和艺术家作为教员。尽管在当时几迁校址,到1933年被希特勒的军队关闭为止也只存续了短短14年,但象征着先锋艺术与探索自由的包豪斯曾风靡整个世界,也是20世纪艺术、建筑、设计领域内最具影响力的设计理念,没有之一。1传奇的开始

1918年11月11日,在法国东北部的一节车厢里,协约国与德国签订了停战协定。各战胜国鸣放礼炮101响,宣告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德国近3/4的城市,在战火中变成了废墟。

当时,一位名叫格罗皮乌斯的年轻设计师,以极大的热情致信政府,畅谈战后德国重建最需要的是建筑设计人才,他提议政府尽快建起一座设计学校。所有人都认为他疯了,在他们看来,一所医院、一幢民宅,远比一所设计学校更重要。

▲包豪斯创始人瓦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

而仅仅过了两个月,政府采纳了格罗皮乌斯的建议,很快,一所名叫包豪斯的建筑设计学校成立,36岁的格罗皮乌斯被任命为校长。而此时,战争才刚刚过去了四个月。

从此,这所学校的名字,成为了一股新思潮的代名词,也许格罗皮乌斯自己都没想到,自己在小城魏玛迈出的一小步,将会带领整个人类社会奔向何处。有人说:从光滑的玻璃钢制摩天大楼,到人们熟悉的男女卫生间标志——今天随处可见的上百万种标记,都能够追溯到包豪斯。

十四年后的1933年,包豪斯被纳粹关闭。而今天,人们将它塑造成了神话。

▲包豪斯徽章,Herbert Bayer (1923)

近百年的演变,包豪斯成了一个学派,一种设计语言,一种象征高度先锋和自由探索精神的象征,以及人们心目中“西方现代设计的标本”。

▲包豪斯的第一批教员

包豪斯(Bauhaus)作为一种设计体系在当年风靡整个世界,在现代工业设计领域中,它的思想和美学趣味可以说影响了几代人。

▲约翰·伊顿,色轮7阴影和12个色调,1921年2包豪斯的设计王国

▲包豪斯代表人物、四大现代建筑大师之一的密斯·凡·德罗(Mies van der Rohe)

包豪斯的建立者瓦尔特·格罗皮乌斯立志在设计和教育方面要和过去的习俗一刀两断。他雇用有才华的教师来授课,然后这些教师会挑选出他们的得意门生来执教,目的是用符合机器时代的简洁风格取代维多利亚时代的繁复设计风格。

包豪斯的首创逐渐发展成一项运动,将白色的室内设计、躺椅和玻璃摩天楼带进了我们的生活。这个运动的发起者另有其人——法国建筑师勒·柯布西耶就是其中一个,但是包豪斯开了一个好头。

尽管经常被设计师挂在口边的“包豪斯”是这样一个宏大的命题,从一些显著的美学特征可以快速了解它。

俗话说得好,包豪斯有三宝:几何、三原色、less is more。首先,产品设计能按标准化型式进行生产,是包豪斯的主要思想,包豪斯更加强调机器美学和抽象的几何图形,后期甚至提出“立方体就是上帝”。因此,圆形、三角形、方形等基础几何形体及其排列组合或形变,是最常见的包豪斯设计元素。

▲瓦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设计的沙发椅“F51”

另一方面,作为包豪斯学院的核心课程之一,色彩构成是包豪斯涵盖的重要元素。而尽管包豪斯常常看起来有浓厚的工业气息,但包豪斯并不是性冷淡,常常通过非常显眼的色彩运用来构成设计,其中红、蓝、黄这设计三原色的使用尤为突出。包豪斯学校重要教师、抽象绘画创始人瓦西里·康定斯基(Wassily Kadinsky)认为,唯有结构和色彩的感知结合才能诞生真正的设计,而红、黄、蓝就是最重要的三种色彩。

▲赫里特·托马斯·里特维尔德(Gerrit Thomoas Rietveld)的代表作红蓝椅

包豪斯是现代设计的摇篮,其所提倡和实践的功能化、理性化和单纯、简洁、以几何造型为主的工业化设计风格,被视为现代主义设计的经典风格,对20世纪的设计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3包豪斯教育:先锋艺术与探索自由

现代设计教育的发展,传承了包豪斯设计教育的理论体系,从它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对今天设计教育有启发性意义的东西,这就是教学、研究、实践三位一体的现代设计教育模式。

在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的同时,教学为研究和实践服务;研究为教学和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实践为教学和研究提供验证,同时也为现代设计教育提供可能的经济支持。

这种良性循环的教育体系,自包豪斯开始,几乎无一例外地被西方国家的现代设计教育所采纳。

包豪斯是世界上第一所真正为发展现代设计教育而建立的学院,为工业时代的设计教育开创了新纪元,其教学方式成了世界许多学校艺术教育的基础,它培养出的杰出建筑师和设计师把现代建筑与设计推向了新的高度。

▲ 瓦西里·康定斯基(Wassily Kadinsky)的Swinging

▲约瑟夫·亚伯斯( Josef Albers)的Homage to the Square

包豪斯虽已成为历史,但是它的两大特点至今不能被人忘记:

①决心改革艺术教育,想要创造一种新型的社会团体。

②为了这个理想,不惜做出巨大的牺牲。

包豪斯的成功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在教育模式上值得学习和借鉴的经验,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紧随社会进步,不断更新观念,积极创立新思维。

4草根的逆袭:让穷苦的人借设计的智慧拥有高级产品

二十世纪初正值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高潮,欧美都市间一下子涌入无数农民工,曾经从服装到家具、房屋都一切靠定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借着黄金二十年代“Golden Twenties”的东风,衣食住行全都成了流水线上的标准化产品。

于是坐惯了雕花椅子,睡惯了绣花枕头的公子哥们都不愿意了,任性的觉得大工厂批量生产的工业化产品丑陋而没品位。就在这时,包豪斯应景的诞生了,在校长格罗皮乌斯的带领下,要把艺术、传统工艺和工程技术完美结合。让人花很少的钱就能用高级家具,平民也可以借设计的智慧便宜的买到高级货。

包豪斯主张缺钱时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因此省略了一切不必要的装饰,提出了"Form follows function"(形式追随功能)的设计天条,鼓励设计师用智慧放大功能的美感,让每一个弧线都有自己存在的功能,让每一颗螺丝都能物尽其用。

为了让普通人也用得起高质量的产品,Bauhaus主打为可量产的平民商品提供精致设计:简单而实用,简洁不简陋;抛弃洛可可式对装饰颜色肆意滥用,但不因噎废食,依然大胆使用黑白和三原色;回避新艺术(Art Nouveau)无边无际的曲线、图腾,但不矫枉过正,曲线、圆弧在包豪斯各种设计中依然随处可见,但都严格为功能服务。

▲Bauhaus Nesting Table(弧线可避免直角带来的尖利碰撞,运用基础颜色桌面让整个设计生机勃勃,桌面色温根据桌面尺寸大小渐变)5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包豪斯

包豪斯是现代主义建筑和设计的开端,当年那些令人目瞪口呆的革新和创意,今天看来,在生活中大多已经成为司空见惯的事物。

包豪斯和现代主义其它许多创意和产品一样,早已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那些基本的要素和原则,已经跟着我们的需求和生活的变化而发展演变,要把某个人某事剥离开来,说它不是包豪斯,已经不太可能。

比如,今天被奉为典范的设计(BRAUN,苹果等等)都曾站在包豪斯巨人的肩膀上才可一步登天。

▲BRAUN口袋收音机与苹果第一/二代iPod(外形设计均无独立装饰细节,几何形状、直线与曲线有机结合)

除了产品设计,在建筑方面,包豪斯超前的建筑理念在当时的欧美立刻以星星之火燎原之势点燃了整个欧美。在战后的西欧化身现代主义(Modernism)和粗野主义(Brutalism)并建起了大片大片的经济适用房小区;在大洋彼岸的北美化身国际样式(International Style)竖起了一座座形似火柴盒的高楼大厦。

▲Unité d’Habitation,法国马赛 (由勒·柯布西耶设计)

▲Barbican Estate,英国伦敦(粗野主义 brutalism 代表建筑群)

▲联合国总部, 纽约曼哈顿 (包豪斯校长密斯·凡·德·罗设计)

▲德国摄影师Michael Wolf镜头里的香港

包豪斯在今天已经变成了宜家家具,变成了迪卡隆,变成了上海的环球金融中心,变成了我们公寓里的落地窗,以及不吊顶、不做角线的室内装修方式……包豪斯的影响无处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