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人自己吃不饱,每年却出口1000多万吨大米,这是为什么?

尽管如今全球经济都在快速发展,但是说起印度 ,我们难免还是会想到一些贫穷破败的生活景象,这与手抓饭、节约用纸这样的民俗无关,而是因为就从最近的新闻来看,印度仍有很大一部分人生活得十分艰难,在印度仍然存在着很多吃不饱饭的人。但就是在这样的印度,有一个有意思的事情,印度,是世界第一大米出口国。

作为世界第一大米出口国,在过去的三个市场年度中,印度每年出口的大米都超过1000万吨,占据全球几乎四分之一的大米出口市场,另外,印度还是一个小麦净出口国,2012年和2013年印度出口的小麦甚至超过了小麦出口大国乌克兰。在一般人的印象中,一个国家不缺粮食才会出口粮食。但是自己国家人都吃不饱的印度,反而有大把的粮食出口,这是为什么呢?而且要说的是,印度是一个市场经济国家,国家没有权力低价征收农民的粮食,所以印度大量粮食出口可以说是“民众的呼声”。

首先先从需求上分析,印度人制造业相对落后,想要生活,就不得不将大米卖掉,换成外汇,进口生活必需品,所以印度农民出口大米可以说是无奈之举。

另外,从经济学分析,在一个国家,农民是种粮的人,居民是买粮的人,那么拥有粮食较多的农民就一定会比需要买粮食的居民吃得多吗?据多国数据统计,事实恰好相反,这就和在中国自己没房的工人反而需要帮别人盖房、没有iphone的工人帮别人生产iphone、没有LV的女人在工厂为别人生产LV一样,在印度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是印度民众对于自己种的大米的管理权其实并不多。不管是在哪个国家,人的需求都是多次元的,吃仅仅是众多基本需求之一,还有穿衣、住房、医疗、养老等等需求,有孩子的家庭还要让小孩上学,在各种利弊权衡之后,其实剩下留给吃的份额就不多了。

尽管印度拥有着世界上百分之十的耕田,国内农民也十分多,但是却因为土地所有制、种粮技术、气候环境等条件的限制,印度虽是个农业大国,但是在农业方面却也说不上发达。如果印度能实现机械大规模化生产粮食,或是出现一个袁隆平先生那样的科学家,相信他们的农业一定还会持续增长,但是靠农业就能成为提升自国的国际影响力。

好啦,以上就是为什么印度人自己都吃不饱,却依然每年要大量出口粮食的原因。

对于这么问题,你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和我们分享。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