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护国际多边贸易是大多数国家的追求

盘和林

北京时间7月6日凌晨,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空军一号上向多位记者确认,将对价值34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征25%的额外关税。不仅中国,俄罗斯、欧盟、加拿大、印度、韩国等也同样受到美国的制裁,在进口钢材和铝制品上,美国额外征收25%和10%的税收。自然而然,中国、俄罗斯、加拿大、印度、韩国等都出台反制措施来回敬美国和特朗普。

特朗普不仅对中国、俄罗斯实施贸易保护主义,还延伸到欧盟、加拿大等盟友身上,甚至近日提出欲退出WTO,其贸易霸权主义颇似闯进瓷器店的公牛,蛮狠地摧毁来之不易的贸易多边体系。甚至可以豪不夸张地说,美国和特朗普几乎相当于发动了一场国际贸易的“世界大战”,以“贸易单边主义”欲颠覆当今国际多边贸易体制的意图昭然若揭。

当今,贸易标的从实物延伸到虚拟,市场从有形拓展到无形。不过,万变不离其宗,贸易本质上就是,在自由平等的正常主体之间公平交换,交换遵循的原则是等价和自愿。

换句话来说,现代社会早已不是依靠大船、大炮拓展贸易领地的野蛮殖民时期,绝非单边的强权霸权主义,贸易是一个各方“谈生意”的过程,即多边主义至少是双边主义。

同样,不论国际贸易如何发展,但本质上还是基于“比较优势”进行的交换。大卫·李嘉图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了比较成本贸易理论,后人称为“比较优势贸易理论”。该理论认为,两国之间,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并不是在任何产品上都是相等的。每个国家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即“两优相权取其重,两劣相衡取其轻”),双方均可节省劳动力,获得专业化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好处。

由此可见,国际贸易是符合贸易国双方利益的,是国际产业分工、专业化的必然结果,而美国在全世界范围内挑起人类经济史上规模最大的贸易战,激起全球公愤。

特朗普逆比较优势规律和国际产业分工而行,也必然不符合“美国优先”原则,例如受到中美贸易摩擦被报复性征税的大豆等农产品背后的美国农民,对他们而言“美国优先”是背道而驰的。按照特朗普的逻辑是,加收关税最终生产“比较劣势”的产品,就好比美国自己生产劳动密集的苹果手机,而中国自己生产波音飞机。其长期结果,根本不是所谓的“美国优先”。

实事求是地说,从微观层面,不同国家、不同行业却分别担任着受益者和受损者角色。例如中国的高粱农民必然因为进口美国高粱而受到一定利益的损害,而美国低端制造业工人也会因为中国代工苹果手机受到影响。不过,产业本身有很强的自我调节机制,产业工人流动等会逐渐弥补损失,政府也可以利用再分配机制来培训新的岗位等。这绝不可能以牺牲国际贸易福利最大化来实现的。

国际贸易理论也认为,事实上,在很多时候,贸易保护主义保护的是少数人,例如欧美保护农产品,实际上农民占这些国家总人数不足10%,钢铁、纺织在这些国家属于夕阳产业,就业人数越来越少。特朗普及美国以此为由发动贸易战,要么是因噎废食,要么就是选票需要。进而,我们可以说,贸易战不仅使得美国“寡助”,从根本上来说,逆全球化行为也不会真正实现“美国优先”。

当然,国际贸易过程中,贸易摩擦在所难免,为了较好的解决贸易中的争端,国际上建立起了以WTO为核心,合作共赢的多边贸易体制。多边贸易体制最重要的目的在于不产生不良负面影响的情况下,使贸易尽可能自由地流动。这一方面意味着消除壁垒,另一方面意味着在组织力量保证下,贸易各方可以在规则透明,规则公平条件下进行交易。

孟子有言: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在贸易问题上,“有利可得便”是道。多边贸易,回到前文的基于比较优势的国际贸易是符合绝大多数国家利益的,而单边贸易损害各国对收益的追求,降低国际生产率。

俄媒体表示,美国关税措施的经济损害达5.376亿美元,除了直接的经济损失,关税和限额将导致历时数十年成型的国际产业链条断裂,世贸组织总干事阿泽维表示,若多边贸易体制遭到破坏,世界经济将遭受重创,全球经济增长率将下降2.4%,60%的全球贸易会消失,这对跨国公司是致命性的打击。难怪连美国学者也认为,贸易战影响堪比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近期一再把对外开放的大门打开,以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担当维系着国际多边贸易,远的不说“一带一路”惠及沿线国家及民众,就在近期连续对包括美国部分产品在内、东南亚国家的大豆等产品扩大进口或降低关税,得到了世界范围绝大多数国家的响应,这也说明,维护多边贸易是大多数国家的追求。(作者系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