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媒:欧洲宇航员为什么开始苦练中文?答案竟然是…

随着我国载人航天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国已经成为继美国与俄罗斯之后探索太空的一个新兴大国。

这一速度不仅引起全球的关注,也在世界范围掀起了同中国合作的热潮。

欧洲宇航员已经率先开始行动,他们在华训练,期间努力学习中文,而且还希望能坐上神舟飞船的副驾驶席。

为什么欧洲宇航员在学中文?:美国和俄罗斯已经不是仅有的太空大国了,BBC采访了一位宇航员,他正在一个新兴的太空大国训练——中国

近日,BBC采访了曾经来中国训练的德国宇航员马蒂斯·毛瑞尔(Matthias Maurer),一起听他讲讲训练的故事。

一同训练的大家庭

当马蒂斯·毛瑞尔签署同中国宇航员一同进行生存训练的协议时,他没有料到眼前的场景。

航天器海上返降训练

毛瑞尔用充满诗意的语言讲述着自己的训练经历:

“这一切都如此美好而轻松,”这位来自欧洲空间局的德国宇航员说。“我乘救生筏在海上漂浮,抬头望着天空,要是再来点音乐的话,就像是真的在夏威夷度假一样了。”

这座训练中心在烟台附近,来自欧洲的宇航员和中国宇航员一起生活、工作。

毛瑞尔去年参加的训练在一座新建成的训练中心展开,它坐落在海滨城市烟台附近,位于北京东南部,乘飞机需要约一个小时的航程。在两周的时间中,毛瑞尔和同样来自欧洲空间局的萨曼莎·克里斯托弗蕾蒂与中国宇航员一同生活、工作。

叶光富(左二)同各国宇航员参加洞穴训练 (图:NASA Blog)

这已经不是毛瑞尔第一次同中国结缘,早在2016年6月,他便与来自中国的宇航员叶光富分到了一个乘组,共同参加在意大利撒丁岛开展的航天员洞穴训练。

在进行航天员训练的同时,他也不忘学习中文,甚至能够直接用汉语发表训练感言。

毛瑞尔、克里斯托弗蕾蒂及法国宇航员托马斯·佩斯凯都在学习中文。“我学得还不错,但仍然需要提高”,毛瑞尔承认。即便如此,他还是告诉BBC记者,自己名字翻译成中文的意思是“天堂之马”。

与其他航天机构需要专门进行团建活动不同,欧洲宇航员们在训练期间与中国宇航员同吃同住,很快便成为了朋友,培养了相互之间的感情与合作精神。

这一点,给毛瑞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中国宇航员们甚至会一起去度假,他们彼此之间非常了解,就像是兄弟姐妹一样,”毛瑞尔说,“住在那里的时候,我们觉得受到了这个大家庭非常热情的接待。”

突破创新的航天器

在早期,中国载人航天技术参考了前苏联联盟号载人飞船的构造。在这一基础上,近年来中国航天器的硬件设施也取得了相当大的突破与改进。

“飞船的尺寸让我非常惊讶,”毛瑞尔表示,“相较于联盟号的舱体,神舟航天器的直径更长,高度也更高。中国对俄罗斯的硬件设备了解得很透彻,他们知道哪些方面可以学习借鉴,哪些部分有待改进。”

毛瑞尔说,中国在技术上的创新、空间上的扩展也为宇航员们带来了更为人性化的出舱体验。

举例来说,如果太空船降落在海里,舱体会在水中上下颠簸。而神舟飞船的设计会让宇航员脱下宇航服、换上救生服、随后出舱的过程更为容易。

毛瑞尔说,中国训练中心的条件也更好。

“那里空间非常大,甚至还配有充气橡皮艇,这是联盟号上所不具备的,”毛瑞尔说,“俄罗斯的海上生存训练中,你必须跳进水里,没有皮艇。天气很冷,所以要困难许多。”

更广阔的合作前景

此前,中国与联合国外太空事务办公室(UNOOSA)签署协议,承诺开放空间站,用于进行国际研究。

中国太空空间站 预想图

“我认为世界上任何一个想让宇航员进入太空的国家都可以通过联合国与中国取得联系,”毛瑞尔说,“不仅是欧洲人,目前还没有宇航员培训项目的发展中国家也可以这么做。”

毛瑞尔还讲了个有趣的小插曲:

“在联盟号上,左边的座位是副驾驶,所以我们来到中国,跟中国人商量,确保我们在左边座位上的一席之地,”毛瑞尔解释说,“结果中国人答道,哦,好的,没问题。我们觉得这太容易了吧......后来我们才发现,神舟号上右边的座位才是副驾驶。”

co-pilot 副驾驶

谈及未来的发展,毛瑞尔认为,探索进程越是深入,越需要更多国家的加入,合作探索。

“我们的目标是把中国人带进探索宇宙的大家庭,共同在月球上建立科研站。我们的伙伴越多,探索进程就会愈发顺利。”

期待有朝一日,中外宇航员的身影能够共同点亮浩瀚的宇宙。

来源:中国日报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