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会见14位外国领导人,繁忙日程背后是这个倡议的成功

习主席有多忙?今天出版的人民日报给出了一个答案。

昨天一天,习主席在人民大会堂密集会见了14位外国领导人,创造了近年来中国最高领导人单日“一对一”会见外国领导人的新纪录。

到底是什么事情,吸引着众多外国领导人纷至沓来?

“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守望相助,即使相隔万水千山,也一定能够走出一条互利共赢的康庄大道”“一个更加开放的中国,将同世界形成更加良性的互动,带来更加进步和繁荣的中国和世界”。今天上午,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在北京举行,习主席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主旨讲话。

此次论坛,吸引了来自全球150多个国家和90多个国际组织的近5000位宾朋出席,包括37个国家的元首、政府首脑:东盟十国领导人悉数参会,意大利、奥地利、瑞士等西方国家领导人也出席了会议。

孤烟大漠,驼铃古道;波浪翻滚,云帆济海。在世界的版图上,有两条道路,恢弘而壮美。

陆地上,张骞策马西行,始于2000多年前“凿空之旅”的陆上丝绸之路记录着“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盛况;

海洋里,郑和扬帆西下,沿线的众多城市和海港见证着“舶交海中,不知其数”的繁华。

2013年瓜果飘香之际,习主席走进中亚,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此后,在椰树芃芃的东南亚,习主席又提出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近6年来,应者云集。国际社会用行动投出了信任票:迄今为止126个国家和29个国际组织同中方签署了“一带一路”合作文件。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井喷式增长的背后,是全世界真真实实看到了“一带一路”带来的改变:

因为“一带一路”,埃塞俄比亚等国有了第一条高速公路;

因为“一带一路”,中国工程师成功征服了让人望洋兴叹的“恶魔之海”,马尔代夫有了第一座跨海大桥;

因为“一带一路”,白俄罗斯圆了自己百年的汽车工业梦想;

因为“一带一路”,哈萨克斯坦的农产品可以畅行东南亚,肯尼亚的“蒙内铁路”成为了现实……

法新社评论说,“尽管批评仍在,但中国赢得了众多‘一带一路’拥护者。”《纽约时报》也刊文说,“‘一带一路’项目的数量和规模令人吃惊,远远超出了科幻作家的想象”。一个极具说服力的佐证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及其核心理念已写入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以及其他区域组织等有关文件中。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之所以越来越深入人心,受到全世界的认可和接纳,更宝贵的就在于其背后所蕴含的“精神密码”——千年以来,这条东西方合作纽带的开拓者和建设者们,从来用的不是战马和长矛,而是驼队和善意,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

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心相交,行稳致远。从理念、愿景到行动,“一带一路”倡议传承着“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凝聚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中国文化精髓,显示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

“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如果人为阻断江河的流入,再大的海,迟早都有干涸的一天。“促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断打开中国市场大门”“进一步降低关税水平”“同更多国家商签高标准自由贸易协定”“更广领域扩大外资市场准入”......习主席在主旨讲话中作出的诸多开放承诺,掷地有声、一诺千金。

如拉美社报道所说,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犹如一辆全新的有轨电车,以合作的方式真诚邀请世界各国“上车”。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今天,中国不后退、不停步,继续推进全球化进程,向世界传递出坚定信心和决心。

累积不辍,可成丘阜;山积而高,泽积而长。世界人民有理由盼望,“一带一路”这个史诗般蓝图、史诗般合作,在沿线各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必将创造新的辉煌历史。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