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国际 >

病根难除,西方的“不舒服”还会加剧

日期: 来源:环球时报收集编辑:环球时报

沈雅梅

岁末年初,美欧不少媒体照例开启“反思”模式。在它们以往年份的总结与展望中,2011年曾因中东局势动荡而被称为“愤怒之年”,2016年曾因美欧政治和社会思潮涌动被认为是揭开了“后真相时代”。那么2023年呢?美国《外交》杂志网站称“这是拜登政府对外政策挣扎的一年”;英国广播公司(BBC)网站则刊文称这是“令西方不舒服的一年”。相关文章承认,2023年美欧等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遭遇一系列挫折”;“在许多方面,风向都与西方利益背道而驰”;事态充分表明,“力量的天平正在发生变化,正从多年来由美国主导的西方价值观偏移开来。”

西方感到的“不舒服”,根本上源于当前地区和国际热点问题多点爆发,愈加凸显西方应对各种新老问题的整体战略出了错。特别是美国在战略上顾此失彼,暴露了战略目标与可用资源之间的脱节,其价值观说教进一步被戳穿,相关政策举措导致的问题远远超出其能够有效回应的能力。

首先,“霸权”历史包袱沉重,美国陷入战略失焦。世界多极化进程正在以体系性力量全方位挤压旧有霸权的空间,美国决策者却依然把冷战后“一超独大”的阶段性、特殊性现象视为“永恒资产”而抱残守缺,看不到霸权已经成为其负重前行的拖累。美国“进攻性现实主义理论”的代言人米尔斯海默曾说,美国作为超级大国有一个“特权”,即它承受得起自己犯下的错误。诚然,美国当年基于谎言入侵伊拉克,虽然没有找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且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恶劣国际影响,但随后仍从这场失败的战争中“不受惩罚地”撤军脱身。殊不知,美国自认为“承受得起的错误”,早已在暗中被标好了价格。类似的国家安全战略过度扩张和资源错配促使外部冲击不断向美国国内传导,加剧政治极化,与其他因素共振而诱发金融危机,对美国肌体造成严重伤害。美国内部政治社会危机频发,又进一步削弱其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

仅在中东地区,美国全力压制潜在“挑战者”却导致“挑战因素”层出不穷,“分而治之”变成“分而失控”,过于依赖军事力量以至于除了打仗没有其他可行战略。从奥巴马、特朗普到拜登,连续三届美国政府都寻求从中东、欧洲收缩军力,把军事和外交资源向亚太倾斜,为此不断搅动台海、南海及地区整体安全形势。但美国战略重心东移的步伐先后因“阿拉伯之春”、乌克兰危机、巴以冲突升级而出现变数。如今,美国犯错而让别人承受代价的“特权”正在结束,它将不得不面对中东局势恶化带来的连锁反应,包括地缘政治震荡、油价波动、恐怖主义回潮等。

其次,西方价值观进一步成为“皇帝的新装”。美国一贯试图用“自由、民主、人权”等“普世价值”改造世界。但事实上,美国要的不是“民主”,而是其他国家对美国的效忠。正因如此,美国以截然不同的态度对待乌克兰危机和新一轮巴以冲突——悼念乌克兰平民死伤,却一定程度地附和以色列把加沙平民伤亡称为“战争的代价”;口头支持“两国方案”,行动上却支持以色列的“自卫权”,无视巴勒斯坦人作为追求自决的政治主体身份。美国在本轮巴以冲突中的言行,使其中东政策在伊斯兰世界遭遇空前的信任危机,也在“全球南方”国家中激起强烈不满。

美国用“价值观”来凝聚西方联盟的纽带也日渐松弛。2023年以来,随着美国《通胀削减法》生效和提出“新华盛顿共识”,美国一边声称要团结“自由世界”,一边又筑起保护主义高墙,破坏与盟友在绿色科技、关键原材料、数字经济等领域的合作,伤及盟友产业和经济利益。美国在兑现对以色列的安全承诺与约束以色列的行为上也陷入两难。外界一面质疑美国能在多大程度上操控盟友,一面观望美国会在多大程度上背叛和抛弃盟友,美国的国际信誉降至低点。

第三,“外交内政化”把政治极化带入外交,阻碍美国对外战略的实施。在乌克兰危机上,美国国内右翼对拜登政府形成有力牵制,共和党反对追加对乌军援的声音尤其响亮,美国兑现对海外安全承诺的意愿显著下降。在巴以冲突问题上,共和党人批评政府为以色列做得还不够,民主党人则抱怨政府未对以色列施加足够影响,左翼联盟则把巴勒斯坦建国事业作为种族平等和社会正义运动的延伸加以支持和追求。社会层面,阿拉伯裔和穆斯林选民发起“放弃拜登”运动,年轻人倾向于从价值观角度看待巴以冲突,民主党选民流失严重。美国应对多场危机的乏力表现再次证明“家不和,则不立”的教训。近期,美国政府部分机构将于1月19日和2月2日迎来临时预算截止日期,如果2024财年支出法案未能及时获批,相关机构陷入停摆,美国外交的国内基础将进一步被搅乱。

世界正在发生沧桑巨变,国际局势中越来越多的真相正在“刺痛”美国等西方国家,它们习惯于从意识形态和价值观角度出发看世界,因而仍然停留在惯性思维轨道上,找不到自己感觉“不舒服”的病根。总体来看,21世纪是一个多元力量、多种观念、多样文明相互影响并逐渐相互适应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里,某个单一文明的唯我独尊或单极霸权的为所欲为只会让它的不舒服进一步加剧。(作者是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美国研究所所长)▲

相关阅读

  • 从“流浪博士”看美国的无家可归者

  • 王聪悦近日,美国“流浪博士”孙卫东引发广泛讨论。孙卫东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之后赴美国读了硕士和博士,又在美国读了两年的博士后。从复旦留美后,他就一直留在美国,有报道说,他取
  • 2024年会出现哪些“灰犀牛”事件?

  • 本报记者 陈子帅编者的话:2024年转眼过去了快10天,但乌克兰危机仍在持续,巴以冲突外溢风险逐渐增大。2024年,全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将举行各类选举。与此同时,经合组织预测,2024
  • 中国人正在谱写购物中心新篇章

  • 澳大利亚“对话”网1月5日文章,原题:美国发明购物中心,但中国正谱写新篇章 在中国进行的最近一次研究之旅中,我漫步在上海郊区某购物中心,其中一些商店空荡荡的。但也有惊喜。在
  • 对马口铁征反倾销税,美意欲何为

  • 本报驻德国特约记者 青 木 本报特约记者 任 重经过一年的反倾销调查后,美国商务部5日公布了对从中国、德国、加拿大等多国进口镀锡钢(俗称“马口铁”)反倾销税的最终裁定。在20
  • 美军轰炸机“三巨头”都不好过

  • 图片说明: 2021年进驻挪威,威慑俄罗斯的B-1B轰炸机本报特约记者 晨 阳美国空军一架B-1B战略轰炸机4日在降落时坠毁。五角大楼没有公布这次事故的具体原因,不过关于美军轰炸机部
  • 美媒:对华“去风险”反而产生新风险

  • 美国《华尔街日报》1月6日文章,原题:对依赖中国的供应链“去风险”正造成新的风险 西方对与中国的关系进行“去风险”——采取关税等措施在“友好国家”建供应链——听起来不
  • 美防长住进ICU,拜登竟不知道

  • 本报驻美国特约记者 杨 征 本报记者 李 萌“我认识到我本可以做得更好,确保公众得到适当信息。我承诺会做得更好。”因没能及时将自己住院的消息告知白宫和国会,美国国防部长
  • 布林肯中东行,呼吁避免“暴力循环”

  • 本报驻埃及特派记者 黄培昭 本报特约记者 王 逸当地时间7日,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与约旦国王阿卜杜拉二世和副首相兼外交与侨务大臣萨法迪举行会谈。这是他此次出访的第三站。据
  • “太空葬”来了?最高收费1.3万美元

  • 据美国《纽约时报》6日报道,人类首次商业化“太空葬”将于当地时间8日凌晨启航。共计330份人类的骨灰和DNA样本将被送往太空,这份名单中包括经典剧集《星际迷航》创始人和美国
  • 拜登特朗普互攻开启大选年

  • 本报驻美国特约记者 李 准 ●本报记者 刘 明 ●刘皓然“一场关乎民主未来的灾难性争斗。”对于美国现任总统拜登与前总统特朗普可能展开“二次对决”,美国《纽约时报》这样形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 病根难除,西方的“不舒服”还会加剧

  • 沈雅梅岁末年初,美欧不少媒体照例开启“反思”模式。在它们以往年份的总结与展望中,2011年曾因中东局势动荡而被称为“愤怒之年”,2016年曾因美欧政治和社会思潮涌动被认为是揭
  • 从“流浪博士”看美国的无家可归者

  • 王聪悦近日,美国“流浪博士”孙卫东引发广泛讨论。孙卫东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之后赴美国读了硕士和博士,又在美国读了两年的博士后。从复旦留美后,他就一直留在美国,有报道说,他取
  • 流行文化促进两岸民心相通

  • 杨宾近来,大陆流行文化在台湾越来越受欢迎。大陆歌手任然的歌曲《飞鸟和蝉》早在2020年就跻身台湾流行音乐排行榜前列,直到现在仍然位列最多串流收听次数前100位。除此之外,张
  • 日媒关注中国“新夜校”热潮

  • 日本《东方新报》1月7日文章,原题:中国年轻人涌入“夜校” 最近,中国很多地方的年轻人开始上夜校。说起中国的夜校,以前是无法上学的有志青年学习读写的场所,如今则是类似于日本
  • 2024年会出现哪些“灰犀牛”事件?

  • 本报记者 陈子帅编者的话:2024年转眼过去了快10天,但乌克兰危机仍在持续,巴以冲突外溢风险逐渐增大。2024年,全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将举行各类选举。与此同时,经合组织预测,2024
  • 巴西为足球名宿去世哀悼三天

  • 据巴西足协6日消息,唯一四届世界杯冠军得主、巴西足坛名宿扎加洛因多器官衰竭5日在里约热内卢去世,享年92岁。对于扎加洛的离世,巴西总统卢拉6日宣布,巴西全国将为其哀悼3天。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