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国际 >

从“流浪博士”看美国的无家可归者

日期: 来源:环球时报收集编辑:环球时报

王聪悦

近日,美国“流浪博士”孙卫东引发广泛讨论。孙卫东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之后赴美国读了硕士和博士,又在美国读了两年的博士后。从复旦留美后,他就一直留在美国,有报道说,他取得了美国国籍。但他看似“顺风顺水”的人生轨迹疑似因精神问题发生了偏离,从原本光鲜亮丽“天才”“精英”,沦落为流浪汉。

孙卫东的事件还在持续发酵,事件的始末也有待更清晰的梳理,但是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窗口,进一步窥视美国社会“无家可归者”问题的严峻性和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在实践层面的运转不畅。

美国住房与城市发展部2022年年底发布的报告称,全美超58万人无家可归,相当于每1万人中便有18人流落街头。该群体数量继续上升,2023年度报告显示,美国现阶段无家可归者人数超过65万人,创2007年开始统计这一数据以来新高。

针对无家可归的现象,就制度而言,早在19世纪末期,美国各州和地方层面的社会救助制度便逐步萌芽。1935年美国颁布《社会保障法》,规定联邦政府要直接参与社会救助,此后由联邦引导的社会救助体系在全国逐步建立。历经近百年的完善,目前美国涉及无家可归者的救助和福利体系较为成熟,根据不同类型的无家可归者,出台了一系列救助法案或法规条例。各州也因地制宜推出了一系列地方性流浪救助模式。

然而理论与现实之间总是存在差距,着眼于现实便会发现,近年来美国一系列强调“住房优先”的救助措施并未达到预期效果,无家可归者已沦为严重社会问题,成为政治派别争议的焦点,这在大城市尤为突出。从社会文化层面看,孙卫东博士长期流落街头,不过是美国游民问题愈演愈烈的缩影,其深层根源有二:

第一,政治极化的牺牲品。近年来,藉由两党博弈展开的左右之争在美国政界与社会中同样突出。左翼看中无家可归者的权利和选择,主张为他们提供恰当的居住和重返社会选项。其中不乏极端者为“流浪也是一种人权和自由”的观点站台。由此而生的救助机制在形成覆盖福利、医保、教育、就业等多个领域的链条之余确实也让一些人,包括部分不劳而获者,找到了拒绝回归正常社会生活的理由。这无疑给声浪渐盛的右翼团体动员民众提供了把柄。事实上,美国政策制定者和公众对无家可归者的态度日趋负面,甚至诉诸公开暴力和仇恨犯罪,这与右翼煽动者将游民群体描述为劣等人、福利制度寄生虫和罪犯等宣传活动密不可分。游民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上升成一个“政治分割线”,代表着右翼与左翼在支持性住房计划乃至多样性、公平和包容倡议等主张方面的深刻决裂。

第二,美国文化底色的三棱镜。它代表着美国文化中长期高亮存在的“优绩主义”对其社会的反噬。优绩主义强调社会资源分配应追求机会平等,依据个人才能、劳动付出、实际成果等客观标准推进,鼓励世代美国人坚守“英雄不问出处,付出总有回报”的理念不懈奋斗。但支撑该理念的思想内核则是一种歧视穷人、贫困等同于个人能力低下,甚至约等于犯罪的“贫穷观”。因此有人评论说,当世界各国忙着“消除贫困”时,美国忙着“消灭穷人”。当这种立足于“耻感”的个人主义激励方式走向极端时,任何暂时的落败都可能成为终身污点。特别是当游民问题在教育、就业、公共卫生、财富等多重社会鸿沟的冲击下日趋突出,且其中既包含仅凭个人努力很难撼动社会现实的无力感,也夹杂着制度性贫困和白人至上主义的阴影,还能牵扯出治安恶化、毒品泛滥等困境时,会进一步揭开美国社会的“伤疤”,而非推动人道主义帮扶或社会治理改革的多方合作。

孙卫东等美国各方面均处于弱势的游民陷入生存危机不仅是难以避免的社会现实,也是很难仅凭情感声援、个人帮扶或组织救助便能顺利跨越的宿命。(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副研究员)▲

相关阅读

  • 2024年会出现哪些“灰犀牛”事件?

  • 本报记者 陈子帅编者的话:2024年转眼过去了快10天,但乌克兰危机仍在持续,巴以冲突外溢风险逐渐增大。2024年,全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将举行各类选举。与此同时,经合组织预测,2024
  • 中国人正在谱写购物中心新篇章

  • 澳大利亚“对话”网1月5日文章,原题:美国发明购物中心,但中国正谱写新篇章 在中国进行的最近一次研究之旅中,我漫步在上海郊区某购物中心,其中一些商店空荡荡的。但也有惊喜。在
  • 对马口铁征反倾销税,美意欲何为

  • 本报驻德国特约记者 青 木 本报特约记者 任 重经过一年的反倾销调查后,美国商务部5日公布了对从中国、德国、加拿大等多国进口镀锡钢(俗称“马口铁”)反倾销税的最终裁定。在20
  • 美军轰炸机“三巨头”都不好过

  • 图片说明: 2021年进驻挪威,威慑俄罗斯的B-1B轰炸机本报特约记者 晨 阳美国空军一架B-1B战略轰炸机4日在降落时坠毁。五角大楼没有公布这次事故的具体原因,不过关于美军轰炸机部
  • 美媒:对华“去风险”反而产生新风险

  • 美国《华尔街日报》1月6日文章,原题:对依赖中国的供应链“去风险”正造成新的风险 西方对与中国的关系进行“去风险”——采取关税等措施在“友好国家”建供应链——听起来不
  • 美防长住进ICU,拜登竟不知道

  • 本报驻美国特约记者 杨 征 本报记者 李 萌“我认识到我本可以做得更好,确保公众得到适当信息。我承诺会做得更好。”因没能及时将自己住院的消息告知白宫和国会,美国国防部长
  • “太空葬”来了?最高收费1.3万美元

  • 据美国《纽约时报》6日报道,人类首次商业化“太空葬”将于当地时间8日凌晨启航。共计330份人类的骨灰和DNA样本将被送往太空,这份名单中包括经典剧集《星际迷航》创始人和美国
  • 拜登特朗普互攻开启大选年

  • 本报驻美国特约记者 李 准 ●本报记者 刘 明 ●刘皓然“一场关乎民主未来的灾难性争斗。”对于美国现任总统拜登与前总统特朗普可能展开“二次对决”,美国《纽约时报》这样形
  • 美媒自揭赚钱套路:兜售高校排名“徽章”

  • 刘 明美国《纽约时报》6日披露美国媒体的赚钱套路,向大学兜售排名“徽章”,以提升它们在高校榜单上的排名。《纽约时报》称,《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多年来对高校进行排名,逐渐成
  • 欧盟报告警惕中国?美国才是“最大变量”

  • “欧盟在规划科技支出时对中国保持警惕”。美国《华盛顿邮报》6日以此为题报道称,欧盟委员会科研创新总司近日发布报告,旨在为欧盟的大规模研发支持计划“地平线欧洲”提供前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 从“流浪博士”看美国的无家可归者

  • 王聪悦近日,美国“流浪博士”孙卫东引发广泛讨论。孙卫东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之后赴美国读了硕士和博士,又在美国读了两年的博士后。从复旦留美后,他就一直留在美国,有报道说,他取
  • 流行文化促进两岸民心相通

  • 杨宾近来,大陆流行文化在台湾越来越受欢迎。大陆歌手任然的歌曲《飞鸟和蝉》早在2020年就跻身台湾流行音乐排行榜前列,直到现在仍然位列最多串流收听次数前100位。除此之外,张
  • 日媒关注中国“新夜校”热潮

  • 日本《东方新报》1月7日文章,原题:中国年轻人涌入“夜校” 最近,中国很多地方的年轻人开始上夜校。说起中国的夜校,以前是无法上学的有志青年学习读写的场所,如今则是类似于日本
  • 2024年会出现哪些“灰犀牛”事件?

  • 本报记者 陈子帅编者的话:2024年转眼过去了快10天,但乌克兰危机仍在持续,巴以冲突外溢风险逐渐增大。2024年,全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将举行各类选举。与此同时,经合组织预测,2024
  • 巴西为足球名宿去世哀悼三天

  • 据巴西足协6日消息,唯一四届世界杯冠军得主、巴西足坛名宿扎加洛因多器官衰竭5日在里约热内卢去世,享年92岁。对于扎加洛的离世,巴西总统卢拉6日宣布,巴西全国将为其哀悼3天。巴
  • 日本“强硬”招致更多国际反对

  • 于海龙据日本媒体报道,美国电影导演奥利弗·斯通等世界多国名人、学者以及和平活动人士等400余人1月6日联合发表声明,批评日本岸田政府以“代执行”方式强压冲绳县推进驻日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