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国际 >

北溪“疑云”一周年 为何真相仍难明

日期: 来源:潍坊融媒收集编辑:潍坊融媒

  新华社柏林9月25日电 (国际观察)北溪“疑云”一周年 为何真相仍难明

  新华社记者李超

  一年前,由俄罗斯经波罗的海向欧洲输送天然气的“北溪”管道遭遇爆炸事件,此后有关各方作出各种分析和解读,调查过程中也不断有人爆料,但事件真相至今没有浮出水面。

  分析人士指出,对于欧洲国家而言,北溪事件调查存在敏感问题,即使查出真相也很难公布。欧洲已成为这起事件的最大受害者,经济遭受重创,对美国依赖加深,要实现“战略自主”恐将更加困难。

  三种说法 扑朔迷离

  去年9月26日,连接俄罗斯和德国的“北溪-1”和“北溪-2”天然气管道发生爆炸泄漏,无法使用。事件发生后,各方基本认定爆炸系人为破坏。关于谁是幕后黑手,目前主要有三种说法。

  这张丹麦国防部2022年9月27日发布的航拍照片显示的是一处“北溪”天然气管道泄漏点。新华社发(丹麦国防部供图)

  事发初期,一些西方媒体和政客纷纷将矛头指向俄罗斯,称俄方通过炸毁管道切断对欧洲天然气供应以威胁欧洲。俄方对此坚决否认,认为爆炸事件背后有“西方的痕迹”。不少分析指出,俄方要切断供应只需关闭管道阀门即可,保留管道还能以恢复供气为筹码与欧洲讨价还价。指责俄罗斯的说法此后逐渐平息。

  第二种说法指向美国。今年2月,美国知名调查记者、普利策新闻奖得主西摩·赫什爆料,“北溪”管道被炸是美方所为。先是美海军派多名潜水员安放爆炸物,数月后再由挪威海军飞机投掷声呐浮标引爆炸药。赫什还提供了很多细节。美国希望拉住欧洲国家共同对抗俄罗斯,切断俄欧特别是俄德之间密切的能源合作关系,且具有实施此种破坏活动的能力。因此这一说法获得不少舆论认同,但美方拒绝承认。

  第三种说法指向乌克兰。美国《纽约时报》、德国《明镜》周刊等媒体报道,爆炸事件可能由一个乌克兰团体制造,且乌政府不一定知晓。对此,乌总统泽连斯基称,他并未下令制造这一事件。俄方则认定炸毁“北溪”管道只可能是国家行为,非政府团体很难具备实施这样高难度破坏的能力,西方媒体相关报道是要包庇真凶。

  高度敏感 真相难表

  爆炸事件发生后,丹麦、瑞典和德国分别启动调查,但拒绝俄罗斯参与,调查进展也十分缓慢。三国不久前在致联合国安理会的材料中称,所有调查都尚未完成,且仍然不能确定完成时间。

  德国《明镜》周刊指出欧洲国家谨慎态度背后的逻辑:如果幕后黑手是俄罗斯,那么此举是否会被视为战争行为?如果是美国,那么这是否意味着跨大西洋伙伴关系终结?如果是乌克兰,那么欧洲国家是否应停止向乌提供武器支持?

  尽管德媒小心地提到上述三种可能,但多位专家认为第二种可能性最大。西班牙俄罗斯问题专家何塞普·普伊格塞奇认为,“北溪”事件就是美国导演的,目的是打破德国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

  对于调查进展迟缓,俄罗斯军事专家维克托·利托夫金指出,欧洲国家的调查将揭露美国的罪行,但它们并不想招惹美国,而且将美国绳之以法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西方长期对此事保持沉默。

  美国《华盛顿邮报》援引一名欧洲外交官的话说,欧洲和北约的政策制定者会面时遵守心照不宣的约定,即“不谈‘北溪’”,深挖事件真相可能得到一个“令人不适”的答案。报道指出,西方国家的官员无意查清爆炸事件的真相,因为他们“宁可不知道”元凶是谁,也不想发现本国的盟友要对爆炸事件承担责任。

  经济受挫 “自主”更难

  俄罗斯廉价能源输入欧洲的重要通道被毁,受影响最大的还是欧洲国家。以德国为例,在失去短期内恢复自俄进口天然气的可能性后,德国将供应来源转向挪威、荷兰、比利时、阿联酋等国。

  这是2022年9月14日在德国卢布明拍摄的“北溪-1”天然气管道相关设施。新华社记者任鹏飞摄

  与此同时,美国对欧天然气供应也大幅增加。2022年6月,美国向欧洲供应的天然气首次超过俄罗斯。截至今年4月,美国提供了欧盟液化天然气进口总量的50%。

  尽管采取了一些应对措施,欧洲短期内仍难摆脱能源成本压力。据法国《快报》网站报道,欧盟弃用俄天然气的代价高达8110亿欧元。

  此外,能源危机还加快了欧洲企业外流。美国《华尔街日报》指出,高气价迫使欧洲企业将生产转移到美国,这可能使欧洲进入“新的去工业化时代”。

  对此,俄罗斯政治评论员谢尔盖·科尔涅耶夫斯基认为,美国蓄意阻止俄向欧洲供应天然气,是因为美方意识到俄欧能源合作将增强欧洲工业潜力,提高欧洲在国际政治和经济中的影响力。

  欧洲面临的困境让一些欧洲政治人物重新考虑“战略自主”。德国内政与国土部长南希·费泽表示,“北溪”被炸事件的背后是“我们如何保护自己”的问题。

  但分析人士指出,乌克兰危机已让欧洲在防务和经济上更加依赖美国,再加上欧洲企业在能源危机下向美国转移,欧洲想实现“战略自主”更加困难。如何处理“北溪”管道爆炸事件调查结果将考验欧洲国家“战略自主”的决心和能力。正如丹麦奥尔堡大学政治与社会系国际关系学教授李形所说,欧洲人将迎来不得不作出决定的时刻。

来源:新华网

编辑:陈晓芳

相关阅读

  • 穆迪警告:美国政府关门或导致信用评级下调

  •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25日报道,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当天警告,如果美国政府关门,该国的信用评级将面临下调压力。穆迪在一份报告中表示,政府关门将对美国的信用造成负面影响。
  • 放弃美元,“我们用人民币和卢布”

  • 据今日俄罗斯电视台网站9月24日报道,俄罗斯能源巨头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下属的俄罗斯天然气工业石油公司在与外国合作伙伴的原油贸易中几乎完全放弃了美元和欧元,转而使
  • 俄罗斯:不可接受!

  • 25日,俄罗斯外交部发表声明称,亚美尼亚总理帕什尼扬此前一天针对俄罗斯的指责是不可接受的。声明中说,亚美尼亚正在犯下严重错误,有意破坏与俄方的联系并使本国成为西方地缘政治
  • 美国汽车工人罢工进入第10天,谈判仍无进展

  • 当地时间24日,美国汽车工人联合会对底特律三大汽车制造商的罢工进入第10天。与此同时,美国汽车工人联合会与三大汽车制造商的谈判仍在继续进行,劳资双方的谈判也没有明确的成果
  • 大连港连接中俄海上贸易航线

  • 俄罗斯smotrim网站9月24日文章,原题:新丝绸之路如何连接俄罗斯和中国 大连港在俄罗斯与中国的贸易关系中具有特别意义,因为这是中国距离俄罗斯最近的海上门户之一,当地大部分俄
  • 俄外交部:亚美尼亚总理对俄指责不可接受

  • 25日,俄罗斯外交部发表声明称,亚美尼亚总理帕希尼扬此前一天针对俄罗斯的指责是不可接受的。声明中说,亚美尼亚正在犯下严重错误,有意破坏与俄方的联系并使本国成为西方地缘政治
  • 海水太热,苏格兰三文鱼大批死亡

  • 海水温度上升令欧洲水产养殖业面临严峻考验。据欧洲新闻网24日报道,苏格兰海域今年3月以来遭遇前所未有的海洋热浪,这让当地一些三文鱼养殖场损失惨重。欧洲航天局的数据显示,
  • 美拉18个太平洋岛国开峰会

  • 本报驻美国、澳大利亚特约记者 冯亚仁 达 乔 本报记者 丁雅栀 赵 霜 本报特约记者 甄 翔 柳 直当地时间25日至26日,美国总统拜登在白宫主持召开第二届美国—太平洋岛国峰会,寻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 北溪“疑云”一周年 为何真相仍难明

  •   新华社柏林9月25日电 (国际观察)北溪“疑云”一周年 为何真相仍难明  新华社记者李超  一年前,由俄罗斯经波罗的海向欧洲输送天然气的“北溪”管道遭遇爆炸事件,此后有
  • 孙红雷起诉!全国首例

  • 9月25日,成都互联网法庭开庭审理了全国首例影视剧台词声音权纠纷案。上午11点20分左右,成都互联网法庭主审法官宣布该案改日宣判。庭审现场据红星新闻报道,因《西瓜摊主大战买
  • 黑土之声|思路决定出路 实干赢得发展

  • 思路决定出路,实干赢得发展。双鸭山以文旅产业为牵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践启示良多。一张名片,刷新煤城。旅游成名片,煤城变“游城”。湿地黑、冰雪白、稻田金、生态绿、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