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落后合资车,为什么国产车企不能联合共同研发发动机?

1956年7月14日,中国人自己制造的第一辆汽车——“解放”牌载货汽车从长春一汽总装线上盛装下线,中国的汽车工业从此开始起步,然而时间已经过去了60多年,国内的汽车企业虽然大有进步,而且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可国产车的品牌,但是在发动机领域国内车企仍然没有一个能超越主流合资车。

既然这样,为什么国内车企不共同成立一个公司一起研发发动机呢?

首先,在商业竞争当中可以存在联盟但不能存在分享。当有某种技术能够打开市场为公司谋取巨额利益的时候,没人愿意把他分享出去,所以才会有发明家为其申请专利,靠授权来牟利。更何况汽车这种壁垒如此之高的行业,技术就是利润的护城河,能把很多竞争对手挡住。

而且从目前排名靠前的几大国产车车企来看,独立研发的发动机虽然赶英超美有点难,但迎合市场不是太难的,这个从国产车的销量上就能看出来,所以独立研发肯定更能迎合各大厂家。

其次,有技术的厂商担心自己的技术外流,没有太多技术的厂商也会想着分一杯羹,所以只能抽取一部分真的具有极强开发实力的厂商进行开发,这又是一个复杂漫长的过程。例如长安的蓝鲸发动机,这款发动机是由长安本部和长安英国中心合作开发,但是仅从立项到量产就经过了6年的时间,这款发动机虽然PK合资车不行,但是在国产发动机中还是排得上号的。

最后就是目前国内车企的重点都已经转向新能源车,等到联合研发出发动机来,估计黄花菜都凉了。还不如趁着技术以及达到很多新手买车的要求水准多卖几辆车多挣钱才是王道,毕竟,研发电动车也需要钱啊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