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迪和现代联合,氢能源汽车离我们还有多远?

氢能源汽车对于汽车行业来说就像一个吉祥物,每次谈到保护地球或展望未来时都被拿出来摆一摆,但是实际上,这一技术的推广应用却一直没有什么大的进展。

最近几年,随着现代、丰田以及本田等车企先后将氢能源车型投入量产并且销售,加上中国市场开始加大对氢能源汽车的扶持,氢能源技术的曝光率也越来越高。6月20日,奥迪和现代这俩八杆子打不着的两个企业也宣布了合作协议,表示双方将共同研究氢燃料电池技术,“使之早日进入量产成熟阶段”。

这样的结盟并不新鲜。在选择现代汽车之前,奥迪已经于2016年与巴拉德电力公司合作进行燃料电池的研发,并且已经开始小批量生产样车;2017年,通用与本田成立合资企业,进行燃料电池系统的研发。

更早之前,戴姆勒、福特以及巴拉德在这一领域的合资公司则成立于2007年。至于丰田等日韩车企,步子则迈得更大,现代汽车ix35的氢燃料电池版本2013年就已上市销售。

各大车企的技术储备到了什么程度,我们目前还不知道细节,但是在量产与推广层面的收效,大家却是有目共睹。

据现代汽车方面公布的数据,2017年他们卖了200多辆氢能源汽车,今年预计可以达到千辆,但是“距离盈利还很远很远”。丰田的Mirai自2014年以来在全球销售了数千辆,并且计划将其燃料电池汽车的全球年销量从目前的3000辆增加到3万辆以上,但是至少在中国汽车市场上,氢能源乘用车的影子还基本见不到。

现在看来,车企在氢能源汽车领域的布局更像试探与防守:别人有我也要有,但是往这个方向发展太难了,投入非常高昂,但结果不可预知,所以在落地层面我们还是先观望着吧。

相比较而言,车企在当下另一大热门技术自动驾驶领域的表现要积极得多。特斯拉的横空出世,加上谷歌、微软以及国内的百度、阿里等IT巨头的介入,让传统汽车厂家感受到了压力,丝毫不敢怠慢。

但是氢能源技术不同。这一技术的主动权始终握在传统车企的手里,只要他们不推动,外部没有需求,这个方向基本就不会有大的发展。就如当下如火如荼的纯电动汽车,如果不是政府强推,车企的也不会如此积极的布局。

往更深一步说,这其实也反映出传统汽车厂商的状态,只要没有外力因素影响,他们是很少会从内部主动改变和进化的。

加氢5分钟,续航1000公里,排放只有空气和水,这对于出行来说是一个多么美好的选择。也许未来的某一天,会有某些特殊因素推动这一技术实现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现在,这个推动力还并未显露出来。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