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家车企新能源资质或被取缔,华晨/万向/丽驰···谁将第一个出局?

9月3日,新能源汽车行业一条重磅消息刷爆了朋友圈:

工信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发布了《关于对拟上报<特别公示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第1批)>企业清单进行公示的通知》,拟将停止生产新能源汽车产品12个月及以上的30家企业名单上报工信部,工信部将予以公示并核查,未通过核查的车企将被责令停止生产销售活动。

言外之意就是,不合格就撤销资质。

业内对这种“占着茅坑不拉屎” 的现象痛恨已久,最近对整顿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呼声越来越高。工信部此时出面管一管,正合时宜。

此次采取“不合格者坚决取缔”的措施也算是下了狠招,首先能够给那些“裸泳者”当头一棒,同时还为想干实事,却苦于没有生产资质的企业腾出资源,有利于合理规范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

那么,究竟是原因让这30家车企拿着宝贵的新能源车生产资质却“不干正事”?

不妨先来看看这30家“上榜”的车企都有谁。

上述“榜单”中,出现了很多业内耳熟能详的车企,比如华晨汽车、广汽本田、长安铃木、凯翼汽车、丽驰、万向·····,在笔者印象里,这些都是踏实做事的车企,但在新能源领域,它们为什么会被点名批评?

不可否认,确实有一部分车企动机不纯,只是为了资质而去申请资质,它们认为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的含金量很高,所以一些车企不管有没有新能源的布局计划和生产能力,不惜代价先把资质抢到手再说。

比如广本、哈飞、美亚等主要还以传统燃油车业务为主,短期内并没有明确新能源产品规划的车企,它们曾经可能想过要做新能源汽车,但可能也只是一闪念的想法,实践后遇到种种难处,最后不了了之。

当然,有的车企在获得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后,并非没有产品,而是在研发中落后于新的产品标准,迟迟未能进入产品目录,导致生产的脱节。

比如今年刚被五粮液集团收购的凯翼汽车,这家车企在很早之前就拿到了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但是后期由于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生产标准越来越高而“夭折”。凯翼汽车相关负责人曾说过,“为早期研发的概念车到后期无法满足当前的新能源相关标准,后来就放弃了上市。”

还有的车企是因为内部整合到时新能源被冷落,比如华晨汽车。华晨汽车此前曾生产过金杯大海狮纯电动车,和中华HEV等车型并在沈阳等地销售过,但由于近两年内,华晨企业都在忙于内部整合,将金杯品牌与雷诺合资,仅保留中华品牌。与此同时,研发部门将大量的资金用于中华V6、V7的研发上面,导致对新能源产品的投入很少,错失了在新能源汽车上的发展机会。

此外,还有一些新造车企业,如波导汽车、万向汽车、山东丽驰、金华时空新能源等企业,除了已故万向集团前董事长鲁冠球要圆他的造车梦,曾经收购了相关电池和电动汽车企业之外,其他的企业基本都没有在新能源造车方面的实质进展。

山东丽驰汽车,之前想效仿知豆、御捷等低速车企业转型进军乘用车的路线,后来发现前方的路不好走,未来大概还将继续退守低速电动车领域。

还有一个领域不得不说,那就是获得发改委新建纯电动汽车生产资质的15家车企。这15家车企新能源项目进展参差不齐。

北汽新能源 :已有11款纯电车型,2017年实现销量10万辆,销量超过特斯拉。

知豆: 已有H1、D1、D2、D3等车型上市,2017年实现销售4.25万辆。

江铃新能源: 江铃E100、E200、E160等车型已经上市,2017年销售3万辆。

云度新能源: 两款纯电动SUV π1、π3都已经正式上市。

长江汽车: 第一款纯电SUV逸酷2016年推出,2018年1月已经申报工信部。

奇瑞新能源:自2014年第一款eQ电动车上市,2017年,奇瑞新能源实现销量3.4万辆。

江淮大众:截至目前,江淮大众的管理团队和管理体系已经构建完毕,下一步将落实到具体的实施计划中,新车将在2018年上市。

前途汽车:计划2017年上市纯电动跑车K50,新车2018年6月量产。前途还表示,在4月北京车展上会公布全系列产品计划。

合众新能源:代号EP10B首款产品正在测试中。计划2018年三季度上市,2018年上半年将发布品牌战略和产品计划。第二款计划2019年底推出,第三款计划2020年推出。

万向集团:插混跑车Revero尚未引入。2016年9月,首款插混跑车Revero亮相并路试,原计划2017年引入国内,但没有后续消息。计划2020年推出首款国产纯电动车。

国能新能源:2017年发布NEVS 9-3系列概念车量产版,同年12月下线,但至今未有进一步消息。

金康新能源:2018年3月29日金康新能源在美国发布智能电动SUV SF5和SF7。并公布SF5年底美国预售,此前有消息称2019年一季度下线,二季度上市。

江苏敏安:电动超跑D02、电动SUV E01曾参加湾企业展销会,但未披露车型详细信息,D02计划2018年下线。整个项目原计划2018年建成投产。

河南速达:未公布整车计划。2016年报道称速达曾交付20辆纯电动样车给国家检测中心,但尚未有正式车型和量产消息。2016年速达被南方周末等知名媒体报道里涉嫌非法集资和僵尸企业复活。

陆地方舟:低速电动车出身。目前在产的产品主要是低速电动车。尚未公布正规纯电乘用车的产品计划。陆地方舟拿到发改委审批时曾引起热议,因为其知名度不如御捷、富路、时风等低速电动车企业。

明显看出,已获得生产资质的部分车企在获得相关资质后,或是寄希望于利用新能源项目获得更大的投资,或是等待地方政府高额补贴,或是等待政策扶持(含新能源商用车),因此迟迟不去投产。

在这15家新建车企中,目前拥有发改委和工信部双资质的纯电动汽车企业仅有7家。也就是说,只有7家造出了能上市销售产品,这显然是不够的。

因此,不难理解,政府目前之所以如此严格把控生产资质的发放,实际是基于新能源汽车健康持续发展的考虑。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在世界领先,但是占产销总量只有3%的新能源汽车却分散在了200多家汽车企业。在产业比较分散,产品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缺少明星车型和国际高端品牌的情况下,若继续放任车企这样的状态发展下去,我国又要如何在新能源汽车行业真正实现弯道超车?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