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款手机解放女司机 戴姆勒自动泊车中国首秀

网易汽车9月14日报道 想象一下这样一幅场景,当你驾驶车辆到停车场下车后,用手机下个指令,汽车便自动去寻找车位停放妥当。当你准备下楼时,用手机“召唤”一下汽车,它便自动驶到电梯口等待着你上车。并且在你工作期间,汽车还自己去服务区完成了一次保养。

没错,这是一幅电影中的场景,但戴姆勒和博世将这幅场景首次带到了中国。9月14日,戴姆勒与博世联合研发的自动代客泊车技术首次在华展示,该项技术也是基于智能基础设施的自动泊车领域的领先成果。

不过,技术目前仍处于测试阶段,暂未实现量产。

此处略去一万字行业介绍,我们从实际体验来看看“戴姆勒+博世”牌自动代客泊车是如何工作的,这套技术又有哪些智能之处。

“停车场+车+云端后台”是代泊技术的底层基础

首先,不能单纯地将这项自动代客泊车技术理解为仅仅是车辆本身所具备的能力。而是由停车场、云端后台以及车辆三者共同构成了自动代客泊车的三大要素,并且三要素之间能实现互联互通。

一般来说,自动代客泊车其实与自动驾驶具备类似的基本工作原理,即感知层(环境感知)、决策层(路径规划)、执行层(车辆控制)。

具体而言,博世主要的技术贡献在于将停车场实现智能化。通过停车场内所安装的超声波雷达传感器,对停车场进行精确地探测。也就是说完成了环境感知。

这是测试阶段的博世的超声波雷达。在车道两旁相对应的位置各有一个雷达传感器,完成对车道的探测。戴姆勒方面没有透露雷达的探测范围,但据网易汽车向其了解,两侧的雷达完全能够覆盖双车道的检测,并且还有重叠部分。

当然,到了真正实现商业化后,雷达将集成在停车场的摄像头中。

“大脑”是这项技术的核心。但与自动驾驶汽车不同的是,自动代客泊车技术的“大脑”并不在车上,而是在云端后台。

车辆路径规划的决策任务由云端大脑完成。其好处便是,在停车场复杂的场景下,即便有多辆汽车,云端大脑能够精确无误地进行路径规划。

相对来说车的任务就显得轻松的多,仅仅需要执行来自“大脑”的指令。

对车辆的要求主要具备电子驻车、电动助力转向、ESP系统、远程车辆启停功能。甚至不需要用到车辆自身的感知系统。

那么停车场、云端、车辆三者是如何实现互联的呢?网易汽车向戴姆勒方面了解到,他们将会在停车场建立局域网,以满足三者的互联。

这样一整套体系下来,对于商业化的意义就在于成本更低,更容易实现。毕竟主机厂都是冲着量产(赚钱)去的。

一部手机轻松掌控自动泊车

有了以上三大基本要素,还要再引入“下客区”、“上客区”两个概念,以及一部手机,准确地说是一款APP。

这样就能满足文章开头所描述的场景了。车主在停产场“下客区”下车,用手机下达泊车指令,汽车开始自动泊车。当车主要离开时,同样用手机下达指令,汽车将车自动行驶到“上客区”,等待车主。

在模拟测试环节中,当测试员在手机上下达泊车的指令后,车辆后视镜蓝色的灯带亮起,以表示响应,同时自动点火启动,并从“下客区”向目标车位驶去,自动停泊进车位,熄火。

同样,车辆在接收到离开的指令时,便自动点火离开车位,驶向“上客区”。全过程无需人工介入。

“一键泊车”演示:

“一键取车”演示:

多个上、下客区保证高效

那么,当停车场内有多辆车等待进入(或离开)的时候,是不是同样容易造成混乱,即便是“排队”也依然影响效率呢?

并不是。据网易汽车了解,当这项技术真正实现商业化后,一个停车场内会具有多个这样的“上客区”、“下客区”,以保证停车场的秩序和高效运转。

汽车可自行进行保养

在这项技术中,智能化的基础设施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大脑”发挥了极致的顶层决策能力。

模拟测试环节中,设置了虚拟的“服务工位”。车主在下客区离开后,汽车能够自行前往“服务工位”,并在完成“保养”、“洗车”等服务后,应车主手机指令到上客区等待。

精准的障碍物探测及刹停能力

在测试过程中,测试员用小车模和足球模拟了停车场中突然出现的障碍物,车辆能够毫不犹豫地在安全距离内及时刹停。

由于雷达处于低位,对地面的探测就显得十分精准,并实时将地面环境反馈给云端“大脑”,由“大脑”控制车辆精准刹停。

环境感知能力和车辆控制性能,在这个测试环节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小结:严格来说,戴姆勒与博世共同推出的这套自动代客泊车并不是真正地利用了车辆自身的智能。但最大的现实意义在于,戴姆勒和博世通过最切实可行的技术手段在不久的未来实现量产化。而不是描绘一幅遥不可及的场景。

当然,该项技术其实于2017年就在德国斯图加特的梅赛德斯-奔驰博物馆首次落地。配备智能基础设施的停车场,可减少停车间距以提升约20%的停车容量。同时,技术在华展示也体现了戴姆勒不断向智能交通出行服务供应商转型。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