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英国车快凉透了,却还耍着英式幽默

文|衣柜

年少时我曾一度以为,英国车是世界上最好的车。一来有劳斯莱斯在,二来我早期对汽车的一切认知都来自于 TOP GEAR,而三贱客又是出了名的 " 英吹 "。后来才逐渐得知,原来英国的汽车工业已经凉了一大片。

TOP GEAR 20 季最后一集,三贱客为了证明英国汽车工业的余晖依旧耀眼,把但凡跟英国有关的,肚子里装着机油的东西,都召唤到白金汉宫前的林荫大道上列阵。

以至于我们有生之年能看到 F1 赛车和福特全顺同时出现在公路上这种神仙下凡的操作(80% 的 F1 车队都将大本营设在英国的沃金)。

背景音乐骤停,一个长镜头看去,阵势庞大得让人动容。但若 Jeremy Clarkson 不是英国人,依他性格,估计会在这个镜头下评论一句:这尴尬得像一个 80 岁的老头子借了邻居的万艾可来证明自己如今床上功夫依然威猛。

比喻或许有些用力过度,但不无道理。毕竟这代表着大英荣光的车阵里,你很难找到一台时至今日还称得上是 " 纯种 " 的英国车。

劳斯莱斯和宾利这两座门神,加上门童 mini,先后被德国人买下。

沃克斯豪尔去年被通用转手给 PSA,TVR 卖给了老毛子,莲花现在被李书福攥在手里。

阿斯顿马丁目前由意大利私募股权基金 Investindustrial 集团以及科威特投资者们总共拥有其 90% 的控制权,另外还有 5% 在戴姆勒集团手上,饿了都不知道怎么叫妈才合适。

最惨的还是捷豹和路虎,08 年因为经济危机,被福特打包卖给了印度的塔塔集团——一个卖着全世界最便宜汽车的公司(TATA NANO 入门车型只要 2500 美元),一个 71 年前还是英国殖民地的国家。

撇开归属问题,单论产品力,也同样能显现出如今英国车力不从心的境况。在售的这一代捷豹 XJ 诞生于 09 年,至今也尚未听说有换代的意思,大约相同的时间里,奔驰却已经造出了两代 S 级。

历代阿斯顿马丁上面的那些形形色色的 V12 发动机,追根溯源的话,我估摸着也用了不止 12 个年头了。而 DB11 和新 vantage 上的那台 V8 发动机实则是出于奔驰 AMG 之手。

最痛莫过于连英国人现在都不买英国车的事实。

2016 年英国各汽车品牌销量排行

全球销量不见起色,不可靠的口碑却还是那么坚挺,这些年英国车不停换东家,也只是将就过着粗茶淡饭的日子,冷暖自知。

英国车的兴衰,很大程度和英国人的民族性格有关。《大宪章》颁布后的几百年里,英国的人权意识不断滋长,得以催生了宗教改革和及后的工业革命。成为日不落帝国的原因,最初竟是 " 想做一个完整的人 " 的意愿。

上世纪 50 年代,英国劳资双方大多通过自主协商的方式解决劳资纠纷,当时的经济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就业较为充分,劳资纠纷的规模和范围较小。然而到了 70 年代,工党执政,工会力量不断壮大,再加上经济和就业状况的恶化,劳资双方开始逐渐走向对抗,罢工、集体谈判不断发生,导致产品质量下降,用人成本提高。

此消彼长,其他国家品牌的汽车趁机开始大规模进军英国市场,特别是日本车,劳动成本低且排量小,加之石油危机推波助澜,让 Datsun(1986 年之前日产的出口车都叫 Datsun)在英国人气飙升。正是从那时候开始,英国车的市场一步步开始萎缩,入不敷出的英国品牌不得不一个接一个地外嫁于他人。

火上浇油的还有 08 年那场金融危机。英国一直以金融为命脉产业,金融危机导致英国经济的损失相当于平均每个家庭 " 蒸发 "6 万英镑资产,英国人的命运,眼见已经要跌到和英国车一样的水平了。

但如果从另一面看,在英国的历史长河里,也正正是那些最困苦的日子,才能体现出最地道的 " 英式幽默 "。

1940 年,德军开始对伦敦进行轰炸,此时波兰、法国等盟友都已先后经缴械投降,整片欧洲大陆就只剩英国苦力支撑。被轰炸后的伦敦,遍地残垣败瓦,可当丘吉尔走上大街时,他看到有的人家被炸了,却把桌椅摆到路边,准时并悠哉地喝着下午茶,图书馆的废墟中,有人翻开零星瓦砾,捡起一本书就地读了起来,似乎轰炸从未发生过。

事实上英国人比谁都清楚,一旦希特勒打了过来,他们的天只会比工业革命时更灰暗。他们看似极度乐观的举措,其实是不愿放弃原本生活的意识体现,蕴含的是举国上下的每一个人都是捍卫领土的一份子。若非这种日不落精神,敦刻尔克大撤退也不会成功。861 艘民用船撤离 33 万士兵的勇气,全都浓缩在丘吉尔那句 "We shall never surrender" 里。

英国车自然也是有这种精神的。虽说资本上已经不那么正宗,但英国车还是按照它原有的样子在发展。

像劳斯莱斯的皮革缝纫和雕木工序就全都保留在英国本土进行,由家族数代为劳斯莱斯工作的工匠负责。因为奠定一台车贵族气质的技法,只有英国人才知道。

又比如像 mini,路虎,都有英国国旗涂装的版本,你很难看到其他国家的国旗被印在车上。

诚然英国车的日子并不好过,但英国车的基因却一直被很好地保留了下来。说到底,这些基因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育出来,毕竟百年造车,从来没有捷径。

因此在这点上不得不佩服英国车,江山不仅要打得好,还得打得早,有些老本说不定还真能吃一辈子。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