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迎来寒冬?专家:正是转型契机

资料图:汽车生产线。

“车市寒冬已来”“中国乘用车市场将迎来28年首次年度销量下滑”,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11月公布的数据,国内汽车市场行情似乎并不乐观。据统计,今年7月以来,中国乘用车市场连续4个月出现下滑。10月汽车产销量比上月分别下降0.9%和0.6%;比去年同期分别下降10.1%和11.7%。由于传统意义上的“金九银十”不复存在,全年销量负增长基本成为定局。

究其原因,此次市场产销量双双下滑是诸多负面因素叠加的影响。一方面,中国汽车市场长年处于年产销3000万辆的高位,高基数因素决定了增速放缓将会成为新常态;另一方面,楼市过热导致房产在家庭负债的比重过高也限制了乘用车消费。

此外,短期的市场下滑更多是行业的周期性调整,就此唱衰中国车市是不客观的。目前中国千人汽车保有量仅140台,仍然落后于世界平均值。对比日韩等国数值来算,中国仍有每年1200万的增量空间,中国车市还远没有到达“停滞”的阶段。从长期看,地广、人多、消费尽头强劲,中国市场依旧潜力巨大。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汽车市场的问题不在于需求不足,而在于有效供给能力不强。10月,受到进口整车关税下降政策推动影响,国内自主品牌的燃油汽车零售下降14.9%,主流合资品牌零售下降14.6%,但豪华品牌汽车零售却同比增长7.4%。可见,车辆换购人群的消费升级趋势明显,国内“需求外溢”情况严重,自主品牌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亟待提高。

从供给侧来看,中国的车企应用型创新能力较强,但基础技术研究、体系研究能力的短板明显,国家的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有望成为行业转型升级的契机。数据显示,与车市整体颓势不同,新能源汽车销量无论是是单月销量还是累计销量产销增速都远高于汽车行业增速,10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4.6万辆和13.8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58.1%和51%。

转型升级的过程是痛苦的,创新意味着放弃短期的商业利润和成熟的工业技艺。中国的车企若不尽快从“应付政策拿补贴”转变为推出高性能满足需求的产品,在下一次自主品牌与国际品牌的正面交锋过程中,很难走得更远。只有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坚持扩大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坚持以提高质量和核心竞争力为中心,中国汽车才能真正具备提供有效供给的能力。

随着中国正在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不断改善市场环境,并推出了“互联网+”、智能制造等具有前瞻性的战略。作为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汽车行业在未来会迎来更多发展机遇。(人民日报海外网 王法治)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市场研究分会秘书长崔东树对本文亦有贡献)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