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车企进军网约车市场 滴滴以后日子还会好吗

滴滴出行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打车难的问题也很好的被解决了,而且还能合理分配社会资源,方便用户出行的同时,使很多业余开滴滴的车主还能挣一笔惬意的生活费,一开始大幅度的优惠力度和烧钱补贴,因此也是吸粉无数占据了大份额的市场。

但网约车平台的出现,使得司机是鱼龙混杂,驾驶资质、犯罪信息等不能很系统的把控,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在发生多起事故后其顺风车业务是不得不下线。

11月21日,宝马已经在中国成都拿到 “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许可证”,也是第一家在华拿到网约车牌照的外资车企,并将于12月14日正式开始运营,初期投入200辆宝马5系轿车,为了达到豪华网约车的标准,还会配备专属司机,从拿到牌照到落地运营不到一个月时间,这样的速度也是相当让人吃惊。

而随着网约车市场的飞速扩大,据某咨询公司的数据显示,中国网约车市场规模已经是超越了所有其他国家网约车市场的总和,其中滴滴出行占据了90%巨大的市场份额,这么大的一块蛋糕肯定是不可能被一家独享的,所以像上汽、吉利、奔驰等传统车企也纷纷入局。

制造业向服务业的转型

传统车企进军网约车市场,除了想瓜分移动出行这块大蛋糕之外,也是在寻求多元化的商业模式以及新的增长突破点,特别是在车市寒冬、市场增速放缓面临转型期的背景下,传统车企开启转型之路是大势所趋,其中网约车市场是未来主要战场之一。

出行服务潜力是非常更大的,据某咨询团队发布的报告显示,到2030年,出行服务将为汽车行业贡献22%的收入和30%的利润,传统车企利润会下降到50%以下,如果传统车企还不及时转型,将会有被边缘化的风险。

传统车企入局网约车市场,除了能瓜分不少利润外,还能为自家产品建立完整的销售渠道,要是新能源车的话还能赚不少积分,这是一举三得的事情。

2018年车企扎堆加入

较早一批进入到网约车平台的企业,如今都有着不错的成绩表现,如2015年首汽集团旗下的首汽约车推出,主打中高端市场,网约车活跃用户量占比8.5%成为行业第二名,仅次于滴滴。

2015年11月上线的曹操专车,专门从事新能源网约车服务,主打低碳出行很符合新能源汽车的政策利好和市场需求,加上标准化的管理机制以及较为完善的服务体系,已经获取了不少忠实用户。

连宝马和戴姆勒这对百年老对手,也希望通过合并和扩充旗下汽车共享业务,以谋求更好的发展也能更有底气的在中国和滴滴等强劲对手展开竞争。

2018年更是传统车企跃跃欲试的一年,今年7月13日,一汽、东风、长安正式签署移动出行意向协议书,确定整合三方优势资源,合资组建T3出行服务公司,有着较大的野心致力于出行服务领域。

8月20日,长城汽车集团正式宣布推出旗下共享出行品牌——“欧拉出行”,开展长短租、分时租赁和网约车等业务,在拉动自身销量的同时还能有效获取消费者的出行数据,为以后汽车自动驾驶收集数据。

11月12日,连估值3000亿的上汽集团,也宣布正式进军网约车业务,推出“享道出行”出行品牌,定位于中高端客户群体,目前已经在上海地区开启试运营。

优势大挑战也大

传统车企入局网约车市场有着先天的优势,首先他们有着充足的资金、良好的产品基础和强大的产销能力,能够保证充分供给,随着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产品越来越多,也更符合网约车市场未来的发展需求。

从模式上来说,滴滴出行是C2C模式,将车主闲置车辆的资源整合再利用,存在一定的安全漏洞和服务的不到位;而首汽约车、曹操专车等属于B2C模式,更专注于为用户提供标准而统一的高品质专车服务。

而且车企做网约车平台,不但节约了车辆的采购成本,还可以消化一部分销量,也为电动车扩展了新的销售渠道,进一步提升车企的销量业绩,部分车企还有着政府的强有力支持,更容易获得网约车牌照。

同时传统车企要转型出行服务供应商,也存在着三个难题。

一是车企过去思维和管理模式会存在束缚,工厂式管理转向互联网化的平台,这一转型需要思维和体制的适应。

二是互联网发展模式初期难免是要大规模的烧钱式运作,这项不确定性盈利的投入对于车企来说与过去的投资逻辑有所不一样。

三是相关人员和能力培育需要时间,要有具备互联网和出行服务思维的人员来参与,这些都是巨大的挑战。

滴滴还能一家独大吗?

网约车市场无论是老油条的滴滴和美团,还是新入局的传统车企,初期烧钱来抢占市场的困局都是无法避免的,滴滴由于深耕网约车多年,一是拥有大量忠实用户二是已经养成消费者的习惯,所以未来滴滴还是能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只不过不会有90%那么的夸张和一家独大,毕竟有着前仆后继的新玩家不断加入。

不过大市场环境来说,网约车市场的确需要越来越多新玩家的加入,毕竟一家独大的市场环境不能得到良性的发展,用户的选择面也更加窄。网约车平台需要及时的更新与发展,有前车之鉴的情况下,后入者也能及时思考重新布局,才能有完善的车辆运营管理制度,才能营造更好的新时代交通出行方式。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