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运故事丨春运“战场”的火车轮对“拼装大师”

西部网讯(记者 刘璞华 通讯员 赵选团 刘明祥)春运火车头入库检修时,要根据走行公里数、技术状态等指标,将机车轮对“大卸八块”,对齿轮、轮饼、车轴等部件进行精细检修保养,再按照工艺标准重新“拼装”,才能继续投入使用。而从事这项工作的职工也被称为火车轮对“拼装大师”。

轮轴工王开门紧固轮饼注油孔螺丝。(赵选团 摄)宝鸡机车检修厂轮对车间大修组的轮轴工们,就是这样一群身怀绝技的“拼装大师”。他们的任务是,在压力机和天车的精准配合下,将机车轮饼、齿轮与车轴完美地压装在一起,为一台台火车头打造强健有力的“双足”。“百吨压力下‘发丝’级精度,是我工作的真实写照。”青工胡杨是轮对组装战线上的一名新兵,“90后”的他勤奋好学、严谨认真,参加工作不到两年,已成长为班组的业务骨干。胡杨说,机车轮对的轮饼、车轴、齿轮等配件都是“铁疙瘩”,轻的百余斤,重的将近一吨,要将这些“铁疙瘩”严丝合缝地“拼装”在一起,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轮轴工胡杨使用内径千分尺测量轮饼内孔尺寸。(赵选团 摄影)据了解,轮对组装主要采取注油压装、过盈配合的方式,过盈量的大小决定了组装质量,过盈量大了易使轮对崩裂,过盈量小了则易造成轮饼脱落,造成车轴表面或轮饼、齿轮内孔拉伤,必须恰到好处,否则都将危及到行车安全。作业中,500吨注油压力机最大压力达到140Mpa,相当于一个指甲盖大小的面积要承受1400kg的重量,而组装精度却不能超过一丝,即0.01毫米,比头发丝还要细,工作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组装中最容易出问题的是车轴表面或轮饼、齿轮内孔拉伤,每一步都得精益求精。图为轮轴工王开军在天车配合下,指挥压装机车轮对。(赵选团 摄)也正因如此,轮对组装工作有着一套近乎苛刻的作业流程和技术标准,轮轴工们也都养成了精益求精的工作习惯,大家经常为了几丝,甚至一丝偏差反复调试,直到丝毫不差才肯收工。

轮轴工王东指挥天车吊装机车轮饼。(赵选团 摄)胡杨说,从解体检修到最后组装验交,每一条机车轮对要经过镟修、磨轴、探伤等十六道严格的工序环节。仅压装一环就要用到深度尺、外径千分尺、车轮内距尺、水平仪、相位仪等十二种测量工具,其中外径千分尺就有5种不同型号,而且这些工具要定期送检,每次作业前还要进行校验。为了熟练掌握每一种量具使用要领,轮轴工们经常利用工余时间交流切磋,并在工作中互相复检确认,以保证测量精度。

轮轴工王开军查看机车轮饼进给状态。(刘明祥 摄)轮轴组装工作需多人协同作业,除了个人业务精湛外,工作中配合默契程度,直接决定着组装精度,也影响着作业安全,稍有不慎就会造成挤伤或碰伤。为此,工友们在一次次实践中摸索积累,在班后交流探讨,力求找到最佳的配合方式。时间久了,工友们之间多了一份默契,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声招呼,左移一点、向上一步、再进一些,指挥协调都在不经意间悄然进行,整个组装过程一气呵成。

轮轴工胡杨与工友王栋配合压装机车轮对。(赵选团 摄)修车想着坐车人。春运期间,火车轮对“拼装大师”们用精检细修的实际行动,呵护着机车强健的“双足”,保障着铁路运输安全畅通。

轮轴工胡杨认真测量轮对一侧轴头距离。(赵选团 摄)

轮轴工王开军、胡杨对压装轮饼进行微调。(刘明祥 摄)

组装完一面轮饼,轮轴工胡杨和师傅王开军开始下一道工序。(赵选团 摄)

组装另一侧轮饼前,轮轴工胡杨仔细检查轮对传动装置的齿轮状态。(赵选团 摄)

轮轴工胡杨指挥天车司机精准吊装轮对传动装置。(赵选团 摄)

每组装一步,轮轴工胡杨都要仔细检查确认技术状态。(赵选团 摄)

一对机车轮对组装完成,轮轴工胡杨、王开军将成品轮对吊至转运区。(刘明祥 摄)

轮轴工为自己的作品点赞。(刘明祥 摄)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