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界被刷屏的“敏感期”,真的没有他们说的那么重要

同事小苏家儿子今年5岁,据说已经可以认识200个汉字了。平时出门在外,公交站牌、路边广告,只要不是生僻字,孩子都能认个八九不离十。因此,小苏成了公司育儿群的明星。隔三差五就有宝妈请教育儿经验,“要抓住孩子的‘敏感期’!”这是小苏经常说的。小苏也时不时就在群里来场“敏感期”科普。什么“写字敏感期”、“画画敏感期”、“诅咒敏感期”、“肛欲敏感期”等等,五花八门应有尽有。

近几年“敏感期”一词成了育儿界网红。宝妈们聊天,不懂几个“敏感期”都不好意思开口。各大育儿头条,也经常被“一定要抓住孩子XXX敏感期,否则后悔一辈子”之类的文章霸屏。到处都在说孩子0~6岁前,家长错过敏感期将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但这样铺天盖地的宣传到底科学吗?其实,如果从敏感期这一概念的来源来看,错过后悔一辈子的说法是片面的,这根本就是人为制造家长恐慌。

到底“敏感期”是个什么鬼?是否真实存在?

“敏感期”这个概念其实隶属于“发展心理学”。它有专属定义,是指,在人的一生中会有很多个小段时间,在生理、心理上做好了对某些能力发展的准备,在这期间会对外部的某些特定影响最为敏感。也就是说,在某一特定时间段内,大脑对外界的某种刺激/行为特别敏感,在此阶段学习与之对应的知识、行为会更加容易,能力也会发展比较迅速

大量研究发现,“敏感期”确实存在,但并没有严格的边界定义。这意味着,假如在孩子的敏感期内父母并没有给予恰当的引导,发育和发展仍有可能发生。换句话说,如果错过敏感期,虽然学习起来会困难一些,但并不是不可逆的。那些经常刷屏的“错过敏感期,后悔一辈子”的文章,其实是将“敏感期”和“关键期”两个概念混淆了。

那“关键期”又是什么呢?“关键期”是一个特殊的“敏感期”,这个时期孩子的一些能力会得到充分发展,一旦错过则可能造成不可逆的的变化。也就是说,关键期一旦错过,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那么,哪些行为属于关键期,哪些又属于敏感期?

哈弗大学教育学院,将敏感期从时间和功能上,可以笼统地分为三种:感官敏感(Senses)、语言敏感(Language)和高级认识敏感(Higher Cognitive)。

1,感官敏感期,是指视觉、听觉、嗅觉等基础感觉,它就属于不可逆的“关键期”。感官敏感期从孩子婴儿时期开始发育,最长可持续到儿童时期(6岁左右),但一般窗口期都比较短,往往1岁之前感官敏感就迎来了高峰期。感官敏感的窗口关闭时非常彻底的,一般一旦关闭就会不可逆。

为了验证感官敏感期的影响,相关医护人员做过一个名叫视觉剥夺的实验(Sensory Deprivation Experiment)。工作人员选了一些刚出生不久的小猫,缝起一只眼睛(有些残忍),三个月之后拆除缝合,发现这些小猫被缝的那只眼睛几乎丧失了视觉功能。研究人员又企图通过辅助治疗,恢复小猫视力,但发现因为错过了视觉发育的关键期,这些小猫再也无法恢复视力。作为对照组,工作人员在一些成年猫上做了同样的实验,并且延长了缝合时间,一年以后再打开,结果发现那只眼睛的视力基本不受影响。这个结论也能延伸到人类感官敏感期的发育上。

2,语言敏感期,它属于“敏感期”但不属于“关键期”。大量实验证明:大脑对语言最敏感的时间是从婴儿期开始到儿童期的早期。研究发现,如果错过了语言敏感期,孩子语言发展速度就会比较缓慢,但学习语言的窗口却不会完全关闭,仍有可能学会语言。

孩子在婴儿时被剥夺了语言环境,到六七岁时才生活在丰富的语言环境中,孩子依然能够学会语言。也就是说,头几年被剥脱环境的影响,在六七岁以后,提供丰富的语言环境,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弥补,这种弥补往往是有效的。在7岁之后,儿童不能学会母语的概率才会逐渐增加,这和“7岁以后,就再也不能学会母语”的论断也还是有差别的。

3,高级认知敏感期,这类敏感期包括“审美敏感期”,“阅读敏感期”等一些复杂的技能和高级的知识。仍属于“敏感期”范畴,即便成年人只要受到专业地严格训练就能得到明显的提高,所以这类敏感期能掌握的技能,是可以通过终生学习获得的,家长完全没有必要焦虑。

总之,除了“感官敏感期”是不可逆的,其他“敏感期”技能,都是可以通过加倍努力获得提升的。不过,研究“感官敏感期”的相关人员表示:不用过于担心,孩子只要是正常教育,都不会错过“感官敏感期”。听大人说话、观察周围环境、摸各种乱七八糟的东西等,这些其实都是在发展感官,所以只要在正常环境下的孩子,其实没有必要过分的关注敏感期。

面对无处不在的敏感期,父母应该怎么做?

首先,调整好心态,完全错过敏感期是很难的一件事

现在的父母都有教育焦虑症,生怕孩子错过了学习的最佳时期,这也就是“敏感期”大肆流行的主要原因。但正常情况下,一个孩子想要完全错过某种敏感期是非常难的一件事,甚至可以说是极小概率事件,几乎不会发生。

就像语言敏感期,至今只听到过一位孩子错过了这一敏感期。据报道有位被狼养大的孩子,完全脱离了人类文明,别发现时已接近10岁。从出生到发现之前,没有听过任何人类语言,他完全错过了0~6岁的语言敏感期,只有在这种极端的情况下,才导致孩子最终也未能说出人类的语言。

其次,不要硬套“敏感期”,要利用孩子独有的爱好

即便“敏感期”真实存在,但每个孩子对同一种技能的学习能力也是不一样的。每个孩子大脑发展的速度不一样,所以学习知识所用的时间长短必定也会不一样,家长没有必要完全按照书中的敏感期培养孩子,而是应该根据自家孩子的特有情况特殊对待。

心理学上有个“学习窗”的概念,是指特定类型学习的最佳发展时间,心理学家发现学习从来不会完全关闭,所以家长不用处处使用敏感期去套用解释孩子的行为。如图中所显示,只要孩子在这个学习窗内完成相关技能的发展便可。

每个孩子成长既有共性,也有个体差异,比如:有的孩子在3~4岁的时候会对画画感兴趣,喜欢涂鸦,他们在生理、心理上已经具备了精细动作的能力,也喜欢这些能力。此时,父母可以提供适当的引导,让他们接触不同的色彩、材质,打下绘画基础;但有些孩子3~4岁时,对画画根本不感兴趣,这些父母就开始焦虑,认为自己的宝宝是不是错过了绘画敏感期?于是千方百计的让孩子爱上画画,但是孩子仍旧只喜欢搭积木,捏橡皮泥,其实这都是正常现象,喜欢搭积木、捏橡皮泥的孩子,手部精细动作的发展与喜欢画画的孩子是相同的,只不过他们换了另外一种方式去发展相关能力,所以家长完全没有必要强迫孩子利用绘画敏感期。

最后,与其迷信“敏感期”,不如进行有质量的亲子互动

心理学提出敏感期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让家长自责和焦虑,而是为了方便家长更好地了解孩子,辅助孩子成长。只有了解这些敏感期,当的孩子再出现执拗做事、任性生气、打人等状况时家长才不会误解孩子,才不会和孩子较真。

其实敏感期是孩子成长的标志,更是孩子大脑发育的标志。有科学研究表明,和谐良好的亲子互动,能够促进孩子大脑发育。如果父母觉着学习各式各样的敏感期麻烦,不如每天多花时间陪陪孩子,拥抱孩子,和孩子玩他喜欢的游戏,带孩子一起阅读等等。通过这种用心陪伴,孩子一样也能得到很好的培养。

最后,关于泛滥的“敏感期”,优米MaMa想说,各位家长完全没有必要跟风去套,顺其自然,根据孩子的喜好和行为特点合理引导,才是最佳的态度。有研究就明确指出:对于画画、乐器等高级技能,不要管什么所谓的敏感期,如果早期大量练习,反而会减少孩子大脑对日常生活的敏感度,进而损害健康发展。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