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家长谨慎给孩子用“标签”,用好了是魔棒,用不好是魔咒

上个月,我参加一位著名的培训师的授课。她讲述自己从毕业就没怎么写过字,一直都用电脑打印。是因为小时候被妈妈和老师都说过“写字太难看了”。所以只要有写字的工作,绝对不提笔,怕人家笑话。第一次签名售书,她提前练了几个晚上,那天被读者和同事夸赞写字好看,她才开始写手写板书到现在。她说,她背负了“写字难看”的标签十几年,才撕掉。

小时候,我们被贴了多少标签?如今,我们有给孩子贴了多少的标签?

“你这都不会?太了”

“这有什么可怕的,怎么这么胆小?”

“你能不能不这么调皮?”

家长的语言定义,给孩子的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家长不可忽视“标签效应”对孩子的教育指向。


一、什么是“标签效应”?

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他就会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这种现象是由于贴上标签后面引起的,所以称为“标签效应”。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心理学家在招募的一批行为不良、纪律散漫、不听指挥的新士兵中做了如下实验:让他们每人每月向家人写一封说自己在前线如何遵守纪律 、听从指挥、奋勇杀敌、立功受奖等内容的信。结果,半年后这些士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真的像信上所说的那样去努力了。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标签效应。

二、我们为什么喜欢贴标签?

这是由于我们的认知习惯引起的。当我们无法理解过于复杂的事物,于是化繁为简就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通过把复杂的分解成若干个简单易定义的,再打上标签,我们就能了解它,并方便我们与他人交流。

例如:有人问你家孩子什么性格?我们会说,他有点淘气,做事马虎不认真,但热情、善良。“淘气、不认真、热情、善良”就是被我们贴上的标签。

心理学认为,之所以会出现“标签效应”,主要是因为“标签”具有定性导向的作用,无论是“好”是“坏”,它对一个人的“个性意识的自我认同”都有强烈的影响作用。给一个人“贴标签”的结果,往往是使其向“标签”所喻示的方向发展。

三、“积极标签”vs的“消极标签”

标签分为“积极标签”和“消极标签”,两者可以给孩子怎样的心理暗示,可以通过下面一个小故事感受一下。

美国一位著名的棒球运动员,曾在监狱里和犯人交流,他讲了自己成长的故事:他第一次玩棒球时,不小心把父亲的牙床打出了血,父亲没有责怪他而是说:孩子,你将来一定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棒球手。他第二次玩棒球时,把家里的窗玻璃打碎了,父亲仍然没有责备他而是说:孩子,你将来一定能成为世界冠军。现在的这位棒球运动员,真的成了世界冠军。故事讲完,一位犯人站了起来,他说:我小时候的经历和你一样,只是我爸爸对我说“你将来一定会成为一名罪犯。”

美国心理学家贝科尔认为:“人们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成为标签所标定的人。”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他就会做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

四、如何利用“积极标签”?

1、让孩子重新认识自己

很多孩子,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上,面临几次失败以后,自己就贴上了消极标签,认为自己就是这个样子。

在去年获得多项奖项的印度电影《嗝嗝老师》,讲述的9F 班,是个公认的“放牛班”,所有的学生都被贴上「顽劣、贫穷、不上进」的标签。当新老师执教,孩子们第一次被认证看待,老师为他们重新贴上了“积极标签”—— 「善良、上进、优秀」等标签。孩子们的内心有了重新对自己的认知,心理暗示朝向更好的方向去做,最终放牛班逆袭全校第一名。

蒙台梭利理念中有个术语叫“吸收性心智”,即处于童年期的孩子,因为人格未定型,所以他们会无条件的吸收周围环境中的一切。

标签的指向性,影响了孩子的判断,对自己的认知。利用积极标签,可以激发孩子的原动力,

2、撕掉消极标签,扩大瞬正向行为

当孩子已经被家长和自己贴上了消极标签以后,如何撕掉消极标签?

小亮写作业一直磨磨蹭蹭,妈妈很苦恼,每次都要说:你能不能不磨蹭了?你这种慢吞吞的性格以后工作怎么办?小亮被家人和自己贴上大大的标签:「慢吞吞、磨蹭」。

当某一日,小亮因和同学约好出去玩而快速写完作业时,妈妈应该马上抓住这一点,把消极标签撕掉,扩大优点,说:“你写作业好快啊,时间安排合理,行动力强。”

父母嘴里的「慢吞吞、磨蹭」,如果反复在孩子心理被强化,他们会陷入“自证预言”的行为模式。认为自己就时这么慢性子的人,当提到行动力快慢的问题时,他自己会先判断慢就是说的他,慢才是意料之中的自己。

利用偶尔的正向行为,家长可以抓住“积极标签”赶紧贴上,并同理不停强化,会改变孩子行为。

3、导向积极标签,指出行为不符。

邻居妈妈总要抱怨自己女儿太内心,在小区里碰见她们俩,妈妈每次都强迫孩子叫人,女孩总是躲在妈妈背后,小声嘟囔叫一声阿姨。妈妈每次都要说上一句:“我家孩子就这么内向,害羞,不爱说话”。这就是典型的给孩子贴消极标签,所以两年来,孩子依旧躲在妈妈背后,不好意思。

我和邻居妈妈说:“下次,这种情况,不要用这些词给孩子贴标签,可以说私下问孩子:那个开朗的小姑娘,为什么躲在妈妈背后?怎么不打招呼呢?”可以具体指出行为的不正确,但是不能用“内向、害羞、不爱说话”这种标签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印证。

邻居妈妈试了一段时间这个方法,果然,孩子现在放松很多,看见我走过来,会微笑的打一下招呼。

4、积极标签也有雷区,小心误踩

斯坦福大学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和她的团队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将挑选出的孩子随机分成两组去做非常简单的智力拼图测试,然后对完成测试的孩子进行表扬。

他们对其中一组孩子进行智力方面的表扬,例如:你对拼图很有天赋,你很聪明!对另外一组孩子进行努力方面的称赞,例如:你刚才一定很努力,所以才这么出色!然后让这两组孩子进行难度更高的拼图测试。

他们惊讶的发现,当难度逐渐提升,有更多的人无法解决问题时,被夸奖“聪明”的孩子放弃测试的比例远远高于被夸赞“努力”的孩子。

被夸奖“聪明”的孩子将自己失败归因为天赋,天赋是与生俱来的,所以解不出来问题是命中注定的。而被夸奖“努力”的孩子则认为是自己努力的程度不够,所以他们不愿意放弃尝试。

所以“聪明”和“努力”同样是积极标签,也会给孩子带来不同的影响。积极正向的表达,着手于夸赞孩子的正确行为,才是刺激内在驱动力的正确方式。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