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带给孩子影响到底有多大呢,二十年后的孩子到底怎么样了

不知从何时开始,“原生家庭”仿佛成了一种原罪,因为有了这样与生俱来的烙印,一个人一辈子无法安心生活。

看过《欢乐颂》的人都知道,樊胜美的原生家庭压榨,在家人眼里,她俨然是一台“赚钱机器”,她的父母总是跟她要钱贴补哥嫂一家,因为对父母对愚孝,她一次又一次满足的他们,她的哥哥嫂嫂也跟伸手要钱,小侄子也要靠她来养着。一家人像吸血鬼一样恶狠狠的盯着她,压得她喘不过气来,所以她才一心想要把自己嫁出去,希望逃离原生家庭。

我知道,故事不代表普遍情况。我不会从故事中轻易归纳出结论。但我依然相信,故事有管中窥豹的意义。

我们身为父母,经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怎么做才对孩子好呢?

简单来说就是,家庭中的总体氛围,会影响孩子对这个世界的态度,以及孩子和这个世界的关系。

我们往往只注意到孩子个体的特质,却往往忽略孩子和这个世界之间的互动关系。很多适应性不良的心理疾病,实际上是个体难以和世界相处。而这些,都与家庭相关。

后天的努力并不太能影响孩子的智力、人格、特长、能力。很多父母花了很多心思试图影响这些方面,但其实,孩子就是他自己的样子,由基因和独特经历塑造的样子。父母能改变的很少很少。

但我们能影响到孩子对这个世界的态度。

举个例子,孩子有没有学琴的天赋,很大程度上不是父母能决定的。但孩子对学琴这件事的态度,与父母家庭很有关系。

如果说人格特质是孩子自身内部的东西,那么态度,就是孩子与自己、世界、他人的关系。这种关系,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微妙的变化。


是什么让一个大人产生不安全感呢?

例如,如果婴儿长时间饥饿哭泣都没人理,发生一两次可能是偶然,但经常发生之后,孩子会感知到:我对这个世界的诉求,这个世界是不会满足我的。长大之后,孩子在与他人接触过程中,依然会不相信自己能得到他人回应,因而在人际关系中退缩、自我保护、又不断渴求他人的确认。这就是不安全感

再比如,婴儿对这个世界发出哭泣诉求,如果得到的是时好时坏的回应,有时候就没人理,有时候又有温暖呵护。婴儿会不自觉猜测,自己怎样才能得到他人爱怜。这种猜测虽然还没有清晰理智,但已经从本能反应中刻下烙印,婴儿会开始讨好看护者,想用自己的讨好换来长期爱怜。其在成年之后也常常陷入忽冷忽热的人际关系中,讨好对方。这也是不安全感。

所以,“原生家庭”才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拿到媒体上讨论,似乎所有人都能说说,是怎样的家庭环境,给自己造就了怎样的困扰。

只不过,这种回顾和怨责,往往仅限于回顾和怨责,并没有带来真正意义上的超脱和反思。


当我们越来越多意识到“原生家庭”的重要影响,我们对下一代又该怎样做呢?

  • 我们的态度,本身就是最重要的育儿因素


如果我们的生活充满了抱怨,对自己的童年和父母满是怨怒,那么孩子有可能会感染到我们的抱怨态度。他会感觉,将自己的挫败抱怨给父母,是正当的人生态度。当他长大,他也可能会效仿同样的抱怨。

如果我们的生活充满了焦虑,随时担心自己或孩子会遭遇失败,孩子有可能会把这种焦虑的担忧烙印成自己的“工作模型”,未来随时担忧自己,不敢迈出人生选择。

  • 我们在很多方面,不需要用力过猛


父母创设的环境、营造的氛围,对于孩子一些根深蒂固的特质而言,影响微乎其微。敏感、耐性、亲和、聪慧等,跟整体的家庭养育都没有太大关系。

所以,不要用力过猛地试图塑造孩子。最终,可能你不仅没法塑造他,还会把这种态度,变成他内心中“太严苛的超我”。

  • 我们对自己生活的平和态度,就是最好的养育


平和地看待孩子成长,让孩子自我选择成长道路,相信孩子可以把事情做好。而这种平和,就是我们传递给孩子的最好的礼物。

当然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给予鼓励才是我们应该做的,而不是什么事情都帮想好。因为我就有一个这样的父母。

最后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