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讲礼仪规矩与家长无关?父母忽略孩子天性,4招进行引导

我每天早上送孩子上学校的班车,听到小朋友们上班车第一件事就是打招呼问候“早上好”,下午接孩子时候,却只有一个孩子会在下车之后跟老师和司机叔叔说“再见”。

幼儿园是一个培养孩子各种习惯及初级认识这个世界的地方,礼貌、礼仪肯定也是首先考虑的,见面打招呼,离开打招呼,这是每个人最基础的礼节,不管是成人还是孩子。

一般情况下,孩子其实对于这种礼貌或者我们成人认知的礼仪规则不甚理解。我们成人感知的礼貌,在孩子真正的懂之前,反而是一种灾难,违背他们正常的生活习惯和做事态度。

举几个例子,为什么一定要问好打招呼,不能用其他方式吗,比如拍拍头?吃饭时候想起来一个好主意,想跟父母或者小朋友说一下,为什么“食不言寝不语”;大家一起聊天不应该就是你一句我一句,为什么不能别人说话自己插嘴……

小孩子很困惑这种他们看来很不正常的规则,但我们成年人有过于死板的要求他们遵从,只能是“嘴上服气心中怨恨”。为避免产生亲子间或者孩子社交礼仪认知的偏差,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尽量这样做。

一、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

每个孩子因为受到家庭环境、生活习惯、性格等原因的影响,表现出来的个性特点也大有不同,有的孩子大胆,有的孩子坚韧,有的孩子就比较“刺头”...

即使孩子表现得多么不同,受自身的年龄限制和个体发育特点影响,他们依旧是成年人眼中的“孩子”。孩子表现出来的任何一种情况都实属正常,也实属意料之中。

家长想让孩子理解社交规则,懂得礼貌礼仪的重要,需要先从孩子思想观念上理解这些行为开始。

孩子喜欢游戏,家长不妨设定一个场景,比如公共场合,比如外出就餐的餐厅,比如孩子最喜欢的游乐场...全凭家长根据孩子的喜好去设置,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家长一方做不遵守规则礼仪的小朋友,一方做懂规矩的小朋友,孩子做周围的人,家长用夸张的方式表示这种不懂规矩,引导孩子去思考这种行为发生后,周围的人会是什么表情,会有什么不一样的感觉。

父母可以引导孩子对家长的这种夸张行为进行反省:是否给别人带来了不方便,是否也给自己带来了尴尬,是否用这种行为引起了更多的不适?

这种场景设置让孩子很容易就理解规则的重要性,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还学会了换位思考和设身处地,如果想要得到更多人的尊重就要先尊重别人。

二、让孩子知道遵守规则的好处

规则设立是为了方便一群人更好的融合,也同样约束每个人的言行,有个标准规则。

我们都喜欢与讲礼貌讲礼仪的人来往,孩子如果想要成为那样的人,就必须要首先自己遵守规则与约定。

在外面玩耍,小朋友们因为游戏设备的先后进行争抢,导致谁也无法玩得开心,但如果大家有序的进行排队,就很容易的每个人得到满足。

《小猪佩奇》中有一集,猪爷爷照看大孩子和小孩子,他们要玩滑梯,按照序列都排好了,结果因为乔治要求再玩一次,猪爷爷认为可以让小孩子不按顺序,导致大孩子一个都没有玩上,只有一群小不点在插队。

后来,大人们来接孩子们回家,猪爷爷说照看孩子不容易,孩子们就说了今天一天的玩耍情况,猪妈妈就说猪爷爷不可以这样乱掉次序。

孩子守规则懂礼貌讲礼仪,修炼的不仅仅是外在的气质,更重要的是内心真正的融入,自然而然的表示。

三、孩子父母做表率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孩子的判断与分辨能力,父母讲再多不如自己做一个示范。

昨天带孩子下楼,恰好碰到楼下邻居带孩子上楼,正常见面一般家长都会说,孩子喊阿姨,然后对方也回打招呼,但是邻居家孩子直接扭头就走,当时其实有些尴尬,但是认为是孩子,也没有人在意,孩子妈妈也没有说任何的话去圆满这件事。

楼下玩着时候,另一个邻居带着孩子下楼有些生气的走过来跟我说,有钱又怎么样,还不是不懂礼貌。我纳闷怎么回事,她说还不是那个谁谁谁,刚才孩子打招呼,孩子也就罢了,大人都那种鼻孔朝上的态度,怪不得没有人愿意跟他家孩子玩。

孩子是父母的镜子,家长在日常中要求孩子有礼貌,但是自己却不做,孩子如何能够理解有礼貌的好处,又如何做到真正的懂礼貌讲礼仪呢?

四、符合孩子天性和习惯

家长常说,我跟孩子说了,让他们怎么怎么样,但是他们都不听怎么办。事实上呢,家长的要求有些苛刻,孩子本来是要画画,你非要让孩子去写字,不符合他的愿望,他如何愿意去做。

父母将孩子用规矩规则束缚的太过于严重,已经失掉了孩子本来应该很容易学习的方式,导致孩子的整体发育与本性被磨灭,甚至已经不知道自我。

父母是成人,有着与孩童不一样的思考方式,更有一些与孩子自然状态不同的方面,孩子想要形成一个新的习惯,不是靠的父母的各种框框,而是孩子更加自由和自然,自由即自律。

规则虽然规矩,但绝对不是限制什么,不管是对于孩子或者成人,父母的过度解读规则和强加于身,导致孩子反感规则,反感真正的礼仪、礼貌。

很多家长都有那种习惯,家里来客人,就非要让孩子热情打招呼,如果孩子没有理会继续玩,就感觉面子过不去,对着孩子臭骂一通;或者客人小朋友之间在玩玩具,突然争抢起来,家长就命令孩子把玩具给别家孩子玩,或者直接连说不说抢过来给其他孩子,最后导致孩子哇哇大哭,家长还嫌弃自己家孩子小气。

不是孩子不懂礼貌,是家长过于粗鲁,用了一种不正确的方式引起孩子的坏印象加强,最后的结果就是孩子变得好像越来越不懂规矩。

所有父母都希望自家孩子知礼仪、懂礼貌,做一个人见人爱的小绅士,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父母要注意对孩子的正确引导,不至于孩子跑偏。

天下孩子都是一样的天真可爱,最后形成的差距,源自于父母的态度对待。

【文/布丁妈妈私享会】励志职场辣妈,多平台邀约原创作者,专注孕产、亲子、育儿,亲子阅读践行者,健康育儿倡导者。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