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7年养了二娃,来说说我为什么感觉这些年育儿压力越来越大……

点击蓝字关注

,开启终身学习之旅。

文源 | 小花生网(ID:xiaohuasheng99)

作者 | 可爱的小宝的妈妈 编辑 | Vivi

大家有没有感觉到,身边的故事、媒体上的报道似乎都指向这么一个“事实”:

2010年就像一个分界线,这之后,大家的育儿压力越来越大,快乐教育也渐行渐远 ...

今天分享一位两娃妈妈的故事,她家妹妹比哥哥小7岁;随着社会思潮、环境的变化,妹妹的教育比哥哥当年“复杂”了很多,压力也大了很多 ...

那么这些年,育儿压力是不是真的越来越大?

7年对比,"快乐教育"渐行渐远...

花友@可爱和小宝的妈妈

为什么是7年对比呢?我家两个小朋友,相差7年。

老大是2003年出生的。按顺序,先讲讲他。

七年前,"快乐教育"很流行

他出生前,“给予孩子一个轻松快乐童年”的调调甚嚣尘上,年青无知的我对此盛为赞成,中毒颇深。待到孩子出生,我就本着给予他轻松快乐童年的想法,语文数学英语课外班一个也没有给他报。

也没有好好想过他是否要培养特长,上上这种类型的课外班,也是在幼儿园里随便报报给他打发时间,想玩就去,不想去就算了。

老大上的幼儿园据说是方圆多少里最好的,从1400开始,到1600,毕业时1800软妹币,每年200涨上来。

到6岁上学时,小朋友语文数学英语什么都没学,更别提琴棋书画。基本一张白纸入学。数字数到了100?大字不知道有没有识50个?

记得当时小朋友的一个笑话:“妈妈,要没就没中国人寿保险,是什么意思?”聪明的我很认真地想了许久也给不出答案,急眼的小朋友翻出原文给我一看,原来是“要投就投中国人寿保险”,英语就更不要提了。

上学时,小朋友也没有因为对比而产生过失落,就是跟着班级学习,大概到了二年级下学期自己开始自主阅读。

小朋友们一起玩时,和家长们聊天,大家谈论的多是非学术性的特长或者兴趣班:架子鼓、小号、舞蹈、围棋、钢琴、科学实验。也许也有小朋友去了培训机构,但我真不知道。

仍旧没有给孩子报语数外课外班。我们家就是这样有性格地到了六年级。然后突然发现要考初中,有人和我说了一个“坑班”的概念,如梦初醒,赶紧随手抓了一个,上了一年,结果是并没有什么用处。

什么是“坑班”?


“坑班”就是“占坑班”的缩写, 指的是部分公办学校的培训机构自办或与社会培训机构合办小学生学科培训班,从中选拔优秀小学生升入该校初中。

七年后,抛弃"快乐轻松童年"理念

到了老二出生,已经是2010年了。

山中方七日,世上已七年。

到了老二上幼儿园时,发现学费已经翻了快一番!老二是附近三个相邻小区里中等价位的那个:3000软妹币,然后每年涨600,涨到3600时,我让小朋友退学了,带回家自己教,怎么我也是受了十多年低中高等教育,每月4200工资的工作我做得起。

带回家,自己鸡。

对,此时,我已经没有“给予小朋友一个轻松快乐童年”这个脑残概念了。

我慎重地根据小朋友的性别、喜好、身体情况选择了课外班,观察了一个学期小朋友在学校舞蹈班的表现,又花了三两个月和四五位妈妈打听,百度了六七个夜晚,找到了一个我觉得满意的专业性比较强的芭蕾舞蹈学校。

我四处奔波在不同的微信群里,在各个不同的鸡娃网站上不知疲倦地学习,对比了很多资料,读了三两本儿童心理学书籍,开始自鸡英语。

这其中还给小朋友找了小提琴私教,开始学习音乐。这个有点一厢情愿,没有考虑基因方面的问题,现在已经放弃了……

到了老二上学时,我自觉我家英语已经鸡得差不多,洋洋得意。

可一进学校,真•鸡妈妈轻描淡写地告诉我们她家小朋友已经考完KET,在准备PET。我脸上神色不变,转身回家,赶紧查KET和PET为何方妖孽。

好吧,当妈妈就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修炼过程。

KET,剑桥青少年英语考试的一个水平,证明学生能够进行简单的英语交流,词汇量1700左右。


PET,更高一级别的剑桥青少年英语考试水平,能证明学生已经具备日常生活所需的实用英语技能,词汇量3500左右。

在语文上,老二证明了她是老大的亲妹妹。(和哥哥一样,从两岁开始亲子阅读,她只认识40个字,怪我咯╮( ̄▽ ̄)╭)一到学校,看见有同学已经认识两千字,在读《80天环游地球》。

数学我们会做十以内小口算,可有小朋友已经在学而思读了一年了。

到了二年级,据说全年级有一半人在学而思,另外一半的同学,根据妈妈们的科学考察和对比,进了另外的定制班,拼班。

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

回头看一看,这七年的变化最大的是我:变化的教育环境改变了我的教育理念。从轻松快乐无所谓,到科学规划,认真执行,有目标有行动。

嗯,当初要有这股子劲,我应该读个重点大学没问题吧?

还有一点算我目前的感觉,但怕是个例,所以放在最后PS一下:

哥哥虽然小学没有鸡,但到了初中,进了一个普通中学的重点班,在老师和同学们都奋发向上的班级氛围里,他自己很发狠,很努力,自己鸡自己还挺使劲的,可惜底子还是有些薄,要赶上来,还是费劲。

妹妹鸡了三年,现在一提学习就躲,让人烦恼……

教育孩子这件事儿,真是没有标准答案,一直要反思呀……

文章看完了,你有同感吗?

不少俩娃相差比较多的二胎妈妈,看了上面这篇文章,表示绝对同感。

2010年就像一个分界线,这之后,怎么大家的育儿压力就越来越大了呢?

也许是,微信的普及!相互比较容易发现差距

花友@Ella妈妈,孩子11岁

家只有一个08出生的独苗,有时候感叹真是幸运不是10后。

感觉10后那波孩子起点高得多,就外语来说,我家海淀普通学校,五年级上期过Pet全年级也没几个,一零后的孩子二三年级过Pet也不稀奇了。

现在这么焦虑都是因为13年左右微信各种app的普及,信息交流迅速,相互比较更容易发现差距。

想我们幼儿园那会信息基本都在生活圈内,各种牛爸牛妈公众号还没有兴起,所以整体没那么焦虑都比较佛系。所以我不敢要二胎,环境真不一样了。

也许是,2010年后资源开始遍地,鸡娃兴起

花友@雨雨☔️,孩子5岁

7年前孩子入小学的父母一般都是70后吧,7年前智能手机才开始大幅度推广;

7年后手机流量已经不是那么贵,各种资源遍地都是啊,从以前的学习闭塞到现在没有秘密的开放。再有80后90后的父母信息智能化强于70后,所以各种鸡娃开始吧。

也许是,80后、90后父母太能鸡娃了!

花友@coldmuse,孩子2岁,14岁

我家大的和小的差整一圈,也就是12年 (别问我为啥这么想不开...)

最大的感觉就是曾经我还是教育第一线的,现在完全OUT了。90后父母受的教育质量本来就比70后要好很多,经过十几年的教育发展,大家的鸡娃系统都精进不少。

我现在是努力地在跟上时代,做为70后的妈和现在90后的妈同拼,精力,能力都差一点 ...

应该是,剧场效应,大家都没有安全感

花友@Ingo

因为我们的社会充满了不公平,大家都没有安全感,都怕孩子少学将来吃亏,流入底层。我们的社会歧视弱者,基本上是认同优胜劣态的理念,也没有真正的宗教信仰来塑造价值观,世界观,导致所有人都只有一个共同的世俗价值观,就是要“得”,要利益,要成功,要出人头地。然而,这个世界不可能人人都成功……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 本文来自小花生网,一个专注分享国内外先进而实用教育资源的微信公众号。

* 配图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回复 小学书单,获取语文名师蔡朝阳精选中文书单。

回复 门萨书单,获取门萨天才俱乐部K-12英文书单。

回复 大礼包,获取精选系列书单及纪录片资源。

点这儿,逛原版书!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