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用”的奖励制度,正在默默扼杀孩子......

点击右下角”关注“我噢~

作者|川妈&lucky

前几天,和几个朋友一起吃饭。

老妈子们聚在一起,三句话离不开吐槽孩子。有位不无感慨地说:“我对孩子真的没有别的要求,只希望有一天,他能不用催不用逼,自觉主动地作业、练钢琴......”

刚说完,一桌子老母亲群情激动,就差拍桌子了:Me too!Me too!

为了让孩子干点事,老母亲可算是操碎了心。连哄带骗、威逼利诱,“无所不用其极”。

其中,“利诱”也就是物质奖励,最省力,不费脑细胞,不用破坏亲子关系,双方都能乐呵呵。还真应了那句话,“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事”。

但,有位朋友提出了异议,物质奖励是见效快,失效更快。

为了让他儿子多下棋、认真下棋,他爸答应每赢一盘棋就奖励额他10块钱,这样他就能攒钱买他想要的玩具了。开始的时候,他儿子的确很积极,每天缠着爸爸下棋,非要赢不可。但当他赢到10盘,攒够了买玩具的钱后,就再也不找爸爸下棋了。

1物质奖励扼杀内驱力,要不得

学过经济学的朋友都知道,经济学有个基本假设:人的本性是逐利的。

员工会为了得到更高的薪酬,更加努力地的工作。认识到金钱价值的孩子也会如此。

但后来,一些管理学家比如赫兹伯格的研究发现,再高的工资也不能真正激发员工的工作内驱力,而对工资些许的不满意就能让他们消极怠工,甚至离职。

1971年,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教授通过实验也在孩子身上发现了类似的“德西效应”。

德西教授随机邀请了一些大学生,来到实验室解决一些智力题。

第一阶段,所有的大学生都是在没有物质奖励的情况下解题;第二阶段,将大学生分为两组,一组大学生被告知,完成一个难题可得到1美元的报酬,而另一组大学生还是在没有报酬的情况下解题;第三阶段,让两组大学生都先休息一下,原地自由活动,并把他们是否继续解题作为喜爱这项活动的程度指标。

结果发现,奖励组的大学生在第二阶段确实十分努力,但在休息时间继续解题的人数很少,表现出较低的兴趣与努力程度。

而无奖励组,则有更多大学生在休息时间继续解题,表现出更高的兴趣与努力程度。

因此,德西得出结论,在某些情况下,人们在外加报酬(1美元)和内感报酬(解题的乐趣)兼得的时候,外加报酬不但不会增强内感报酬,反而会减低内感报酬。

用通俗的话说:当孩子对某件事物产生兴趣或内驱力时,用物质奖励来激发他是有效的;但当他已经对这件事物产生兴趣或内驱力,一味的物质奖励,反而会让孩子失去内驱力,转而将获得物质奖励作为目标。一旦物质奖励失去吸引力,就停止追求目标了。

《奖励的惩罚》的作者,也曾分享过外在奖励会消除孩子内驱力的经典例子:

一位老人整天被楼下踢球的小孩子吵,在交涉无果后,老人就每天给孩子们两块钱,让他们来踢球。后来老人给的钱越来越少,最后一毛钱也不给了。再想让孩子们免费踢球给自己看,小孩子们知道后很生气,就再也不来踢球了。

由此可以看出,物质奖励最终的无效,根源在于它无法真正激发孩子的内驱力,反而会让孩子的关注点从内在转移到外在的诱因上,破坏了他对某件事物的兴趣和动机。

知乎提到育儿十大误区中,物质奖励位列其中

2物质奖励破坏创造性,需谨慎

TED有场名叫的《令人惊讶的动机科学》演讲,也曾分享一些行为科学实验,并用“一根蜡烛”打破了人们对物质奖励的迷思。

令人惊讶的动机科学 | 18'37'',想看的私信我”物质奖励“噢~

1945年,心理学家Karl Duncker设计了一个实验名叫“蜡烛难题”(Candle Problem)

参与者被邀请到一个房间,里面准备了一根蜡烛、一盒图钉和火柴,他们需要完成这样一个任务:把蜡烛钉到墙上,且不能让蜡油滴到桌上。

有些困难是吧?

但过了5-10分钟以后,大部分参与者都克服了“功能固化”的思维,想出了解决办法:把放图钉的盒子变成烛台,把烛台钉在墙上。

后来,普林斯顿大学的Sam Glucksberg教授调整了这个实验,在维持任务不变的情况下,但将参与实验者进行了分组。

第一组,仅对他们完成任务用时进行计时。第二组,在计时的同时,宣布将对前25%完成任务的人奖励5美元,最快完成任务的人奖励20美元。

但实验结果真的令人惊讶:实施物质奖励的第二组平均用时比第一组还要慢了三分半钟!

后来,Glucksberg教授再次调整了实验的方法:在发布任务前,把图钉从盒子里拿出来,放在桌子上。

实验结果发生了变化,物质奖励组的平均用时比其他组减少了。

Sam Glucksberg教授认为,解读如此矛盾结果的关键在于,任务性质的变化。第一次实验中,图钉盒子作为容器,功能被固化了,参与者需要打破这种固定思维,才能创造出解决办法。而第二次实验,提前帮助参与者打破了这种固定思维,问题变得更加容易常规。

于是,Glucksberg教授这样解读物质奖励的“无效性”

  • 物质奖励并非永远无效,在某些情况下,比如简单重复性的任务情境下,它确实能激发人们的内在动机;
  • 但在更需要创造性的任务情境下,物质奖励反而会限制想象力、让人目光狭隘,发挥了负面的作用。

用通俗的话来说,也许我们能用零花钱来鼓励孩子做家务(即使有效,也是短期的),但我们很难用零花钱来鼓励孩子做作业、练钢琴、下象棋,最起码不能真正有效地让他投入身心地去做这些事情。

他们是坐在那里了,但心不知道早飞哪里去了。

3精神奖励不是万能的,有技巧

既然物质奖励行不通,那我们用用精神奖励吧。

简单来说,精神奖励就是对孩子说一些表扬的话语,对孩子的行为表示认可和赞赏。

走过上一代的打压教育、严厉教育、惩罚教育后,我们这一代父母很想避开这个坑,让自己的孩子在一种“民主、鼓励、表扬”的话语氛围中成长,从而让他变得更加优秀、自信。

但是,表扬同样也存在很多灰色地带,就如同过度的批评会造成孩子自卑,过度、不合适的表扬同样也会对孩子造成伤害。

首先,孩子并不会因为随便的表扬而变自信,相反,他们会变得敏感、脆弱、自恋思维越来越固定化。他们会拒绝接受挑战和承担风险,担心搞砸了,自己看起来“不聪明”、“很蠢”,长此以往,他们慢慢失去了对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孩子也会把追求家长的表扬作为完成某事的最终目的,而慢慢失去内在的内驱力,就如同追求物质奖励一样,如果没有得到表扬,他们很有可能就会放弃做某事。

《无条件养育》的作者艾尔菲·科恩,提醒父母要留心表扬产生的影响

回想一下,孩子有没有经常问到以下类似的问题?

“你喜欢吗?”“我做得好吗?”“你为我感到骄傲吗?”“我做对了吗?”

如果答案是“有”,那么就需要停止这种表扬了。

但,正确的表扬还是需要的。

科恩提示我们:在给予孩子评价的同时,要加上“细节描述”和“启发式提问”

“细节描述”的意思是,对孩子的表扬一定要具体明确,要表扬过程而不是结果,比如他的努力、专注、坚持、创意、策略等等。

孩子正在画画,我们不要说:“宝贝,你画的真好看”,而是把我们看到的细节说出来,“你专注地画了三幅画,有房子,苹果树,小草,小鸟,用了很多色彩,花了一个小时的时间。”

掌握了“细节描述表扬法”之后,我们可以尝试挑战“启发式提问表扬法”:可以问问孩子对于他自己的行为作何感想。这样会促使孩子做有用的反思,反思为何这样做比那样做好。

比如,当孩子完成了一篇作文、一张画、或一件手工作品时,我们可以邀请孩子思考自己取得了什么成功以及如何取得了成功。

这样做能激励孩子去取得更大进步,滋养对任务本身的兴趣,而不是说一句“你真棒”,把孩子的将注意力从任务本身转移到父母的反应上。

川妈说说

之前写过关于惩罚、表扬无效的文章(阅读链接再后面的推荐阅读),今天终于补齐了剩余的那块——奖励

除了各自的弊端之外,奖励、惩罚、表扬这三者还会引发共同的问题。

当我们惩罚孩子或采用“暂停”方法时,实际上向孩子表达这样的意思:如果他们做了令我们不满意的事,我们就会给他们制造不愉快。表扬和奖励也好不到哪里去,实际上是在告诉孩子:如果他们做了令我们满意的事,我们就会给他们点甜头。

慢慢地,孩子会“悟”出其中的因果关系:当他的行为让爸妈满意时,爸妈就给予他们爱;当他的行为让他们不满意时,爸妈就收回对他的爱。

噢!原来,爸妈对他的爱是有条件的。亲子关系的裂痕,也许就会由此产生。

所以,才会建议大家使用精神鼓励时,一定要淡化父母的态度,要更加客观具体,要更多鼓励孩子去审视自己的努力。

唯有更加科学合理地激励孩子,才能保护好孩子弥足珍贵的内驱力,不用靠外力去威逼利诱。

我们才能真正轻松一点。

推荐阅读:

这5步行动指南比惩罚孩子管用多了!

你还在表扬孩子吗?别害他了!

别再给孩子物质奖励了,要孩子做某件事,这样奖励更有效

mom看世界:践行自然教育,追求自然养育,崇尚自然生活,期待更多的姐妹与我携手同行。对啦,目前我在“头条号、公众号”两个平台发布文章,名字均为【mom看世界】,欢迎关注。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