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别让育儿知识绑架了你

如今,获得育儿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除了来自父母朋友的经验外,还有书籍、网络、课程、各种讲座,收费的、免费的,一不小心,育儿知识就可能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你给绑架了。

01

小雅是个新妈妈,还没来得及细细体味初为人母的幸福和喜悦,就陷入了深深的自责和悔恨中……

怀上宝宝之后,小雅开始看育儿书,听育儿课,学习育儿知识。小雅也打定主意按书上所说,坚持纯母乳喂养,不给宝宝吃奶瓶,不喂配方奶。每次,想象着宝宝在自己的怀里贪婪地吮吸着乳汁,小雅就会情不自禁地露出甜蜜和满足的笑容。

一切准备妥当,只等宝宝降临了。

没想到,事与愿违!

孩子出生后,由于母乳实在太少,宝宝根本吃不饱,饿得哇哇大哭。小雅不顾家人和朋友建议,坚持不喂配方奶,新生宝宝只能靠少得可怜的一点点母乳维持着生命……

两天后,宝宝出现了低血糖!小雅坚持不住了,同意喂配方奶,但这时,宝宝已经不能吃母乳了。

宝宝出生第三天,妈妈该出院了,宝宝却住进了保温箱。

初来人世的宝宝,吃饱睡足,是最基本的生理需要,也是宝宝感受爱和安全感的简单而重要形式。这份人生的初始体验,将影响孩子的一生。

小雅学习了育儿知识,但没把育儿知识与自己和宝宝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灵活运用,带来了这样的结果。她为自己被育儿知识所绑架而懊悔不已。

02

好好快一岁半,已经会走路了。有一次,妈妈带她出去耍。母女俩一前一后,走出小区大门,右转,上了路边的小径。突然,“哇!……”身后传来哭叫声。妈妈掉头一看!唉呀!好好摔跤了!

瞬间本能的心疼之后,妈妈脑中一阵窃喜——锻炼女儿勇敢独立的机会来了。

在离好好约5米的地方,妈妈就地蹲下,张开双臂,沉着冷静地说:“宝贝乖!勇敢!爬起来,你自己走过来,妈妈就抱你!”

无论妈妈怎么鼓励,好好就是不起身,趴在地上,扯开喉咙哭,声音越来越大。路人从她身边经过,都会低头看看她,再抬头看看妈妈。有的人会弯腰伸手拉拉她,但她全然不理会,只管自己哭。

不知哭了多久,又一个过路的阿姨,心疼地蹲下来安慰她,抱她起来,还说要给她买糖,她还是不起来。

哭到后来,嗓子哭哑了,可能也哭累了,声音越来越小,一边抽泣一边说:“妈妈抱!妈妈抱!”,眼巴巴地看着妈妈,妈妈仍不为所动。

当头脑中只有育儿知识时 ,人体的感受接受器自动关闭。这时,看不到孩子,感受不到孩子的情感需要,失去了同理心。

妈妈不知道,

勇敢和独立,是生命与生俱来,不靠知识武装,有爱,就能生长。

03

在一次父母课堂上,小小妈学习了新的育儿知识——延迟满足能让孩子更容易成功。小小妈听在耳里,记在心中。

小小想吃零食,想买漂亮文具等,妈妈就会延迟满足或者不满足,有时,小小想妈妈多陪一会儿,妈妈也总是忙得无暇顾及。小小有时小闹一下就算了,有时缠着妈妈不达目的不罢休。延迟满足对于小小是否管用呢?小小妈心里不确定。

有一次,小小借同学的无印良品低重心笔用了之后,很喜欢,就要妈妈给她买。妈妈打听到专卖店的地址,在一个星期五的下午,写完作业以后,高高兴兴地和小小一起买笔去了。

这一次,妈妈想尝试一下不给小小限制,让她自己选。小小选了好几只笔,还额外选了无印良品的修正带呀,剪刀呀等等。

从专卖店出来,小小妈说还要去买点日常用品,小小竟一反常态,主动陪妈妈一起去挑选。

以前小小在学校经常掉东西,基本上每天都会掉一两样东西。从那以后,妈妈发现她很少掉东西了,一个修正带,一个橡皮擦都没有掉。

小小妈心想,是不是因为这次是小小自己自由挑选的,她很喜欢,也很在意这些文具,所以格外爱惜?

小小妈说,以前延迟满足,感到孩子总是要这样要那样,好像永远都满足不了她。而当尝试主动满足,及时满足以后,孩子的匮乏感减少了反而能够非常理性的、明确的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对物品过分强烈的欲望没有了,能很平静地为自己做选择、做决定。

小小9岁生日前夕,小小妈花了整整两天时间,精心为小小准备了大大小小20件生日礼物,并亲手用漂亮的包装纸,把每一件礼物都包装起来。

到了生日那天,当妈妈把生日礼物展示出来时,哇!小小简直惊呆了!长这么大,第一次收到这么多礼物。

小小高兴得跳了起来,兴奋地抱着妈妈:“妈妈,我好爱你!”“我好爱好爱你!”

延迟满足是指一个人为了远期更大的利益而放弃眼前的即时利益。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根据对数十名儿童的实验结果及几十年的跟踪观察显示,从小经过延迟满足训练的孩子,将来在自控力、耐心、合作能力等方面都会有更好表现。

很多父母因此对孩子实施“延迟满足”,却忽略了一个前提——及时满足。

在延迟满足之前,如果从来没得到过足够的及时满足,那么,延迟满足带来的,可能是终其一生的低价值感,对幸福的感受能力将受到严重影响。也就是,你拥有成功与财富,但你心里可能常常会想:“我的幸福在哪里?”

小小妈不被育儿知识绑架,带着思考在实践中去运用育儿知识,真正将育儿知识转变成了自己的专属育儿宝典。

04

我国现代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朱智贤在《儿童心理学》中提到,“所有父母和教师为了更好地按客观规律进行教育工作,就必须了解儿童、研究儿童。”

想养育出幸福的孩子,必须要因孩施教。

怎样才能将育儿知识为我所用,怎样才能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个性化养育方法呢?为你分享我的几点体会:

第一 阅读经典书籍

许多专家学者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研究儿童的成长规律和特点,研究如何让儿童更好成长的事业上,并写成了书。这些书可以帮助到每个父母,让你和孩子一起成长。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书不在多,好书需精读。对于大多数家长,我不建议满天撒花看太多的书,选择几本经典教育书籍即可。在自己的养育实践中,反复读、反复看,一边读、一边实践。

第二,跟着感觉走

有个妈妈给我留言,儿子8岁,不喜欢吃蔬菜,一吃饭就喊肚子痛。朋友给她建议,吃饭规定时间,到时就收碗,下一顿还是相同的蔬菜摆上桌,顿顿如此,看他犟得过你,还是你犟得过他。妈妈问我这种方法是否可行?

孩子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只有对这个事情的感觉好了,才能把事情做好。遇到一个问题需要解决方法时,爸妈们可以尝试代入孩子的感觉,假如你是孩子,爸妈这样对待,你是什么感觉?

如果你的感觉是欢喜的、轻松的、愉快的,这种方法也许就适合你孩子,相反,可能就不适合,或者需要调整后才能成为适合你孩子的好方法。

第三 靠近你的人性

英国精神分析学家温尼科特在《妈妈的心灵课——孩子、家庭与外面的世界》中说:

“如果小孩子可以玩洋娃娃,你就可以做个平凡的慈母,我相信大部分时间你都是个好母亲……假如你们全凭直觉去做,那大概就是最好的方法了。”

好妈妈本就浑然天成,只要按照做母亲的本性。

记得我女儿大约10岁时,有一次上学路上肚子痛,带着哭腔给我打了好几次电话,虽然我心痛着急,但仍然很理性地鼓励她,要勇敢要坚持。女儿无奈之下只得忍着痛去学校上完了课,当时我还很为此自豪,现在想起,那真是缺乏人性的行为。

任何缺乏人性的方法都不是好的养育方法。

第四,不断试错

没有任何人可以教给你,养育你孩子的好方法,除了你自己。

教育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孩子将给我们无数的机会,只要你愿意,可以大胆地一次又一次地尝试、修正、再尝试,再修正,直到找到你自己的独特方法。

祝愿每位爸妈,不被育儿知识绑架,成为孩子养育的主导者!

#头条心理情感学院#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