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爱不是爱,严管不是管,鼓励才是真

关于溺爱,北齐时期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就有记载: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但重于呵怒,伤其颜色,不忍楚挞惨其肌肤。《颜氏家训》举例说:梁元帝期间,有一学生,从小聪慧,他父亲特别宠爱他,让他随性成长;但凡一句话说的值得夸耀,就恨不得宣传的天下皆知!如果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他父亲就希望他自己意识到问题,自己能够改正。长大后,傲慢不知收敛,以至于被抽出肠子,以血祭战鼓,悲惨至极啊。

家长对孩子的过分宠爱。致使孩子不必做任何努力,就能够获得一切他想要的,他会误以为,他天生高贵,鹤立鸡群、与众不同、无与伦,一旦世界不随他愿,他以为全世界都亏欠与他,那么就会想办法报复、敌视、戕害他人。

为什么会有溺爱呢,一般情况下是有种情况造成的:

1、特殊待遇 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处处特殊照顾,吃独食,如同皇帝一般;

2、包办代替 三四岁的孩子要喂饭,五六岁不会穿衣,七八岁岁的孩子不会做任何家务事;

3、剥夺独立 为了绝对安全,不让孩子走出家门,搂抱着睡,偎依着坐,驮在背走;

4、轻易满足 什么就给什么,吃什么买什么,玩什么给什么;

5、当面袒护 爸管妈护,父母管爷奶护,总是拿孩子小做借口,给孩子充当避难所;

被过于宠爱的孩子,在长大后可能会成为危险的人。有些人会成为非良善之辈,表面上他们表现出“媚世之姿”,私底下却一直寻找机会攻击别人;还有一些热打击常人合作精神。甚至有会直接表现出他们的反叛。如果与他人进行合作,不开心、不顺心,那么他们会觉得自己被伤害了,自己被整个世界抛弃了,这个社会对自己充满了敌意,甚至他们会对自己的同类进行报复。

很多年轻的爸妈可能采取是虎爸虎妈的管理方式,严格管理、军事化管理、苦难教育,穷养儿富养女教育等等,我想必须肯定这些教育给孩子带来的那些优良品质,但是这些也会给孩子带来更多的过于顺从,过于听话,过于没有自己的主见,那么从另外一个角度说,这未尝不是另一种溺爱。

简.尼尔森在《正面管教》一书中说:既不表扬,也不批评,孩子需要的更多的是鼓励和引导。我比较认同简.尼尔森的话,基于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鼓励是解决问题的根本,负面的惩罚只会激起孩子的反叛和抵触,孩子会记恨你,他会在别的地方想办法报复过来。当孩子没有归属感的时候,孩子是听不进去任何的负面评价的。

在和孩子相处过程中,坚持不摆或少程度的摆家长架子,正视孩子的观点和诉求,发现孩子深层次的需求,心平气和的和孩子沟通是解决问题的良方。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