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脾气大,不和自己的心意就大哭大闹,家长只需这样做

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精力:孩子输不起,每次只要输了,就大哭大闹,发脾气,所以不得已,家人都让着他,凡事都让他赢。这样虽然孩子不哭不闹了,可是父母们又担心,这样的孩子,与人交往时怎办呢?别的小朋友可不会一直让着他啊?看到小学生因为选班长落选,就绝食而且不愿意去上学、考试没有考前三,孩子就不想活了的新闻,尤其的担心,自己的孩子这么输不起,以后可怎么办?

关于这个问题,首先我们不要给孩子“贴标签”。什么是给孩子“贴标签”呢?比如说,当孩子输了就不开心,输了就发脾气,我们立马就认为孩子是“输不起”,这就是在给孩子“贴标签”,再给孩子定性。想一想我们大人自己吧,我们在和别人的比赛、竞争时,我们自己不也是更加喜欢赢的吗?赢了就开心,输了就失落、不高兴,哪怕我们会恰当地管理好自己的情绪表现,但是心底里最真实的情绪体验就是这样的。我们大人尚且如此,那么对于幼小的孩子呢?他们的情绪管理还没有那么到位,自然会用更加激烈的方式表现出来啦!所以当孩子输了的时候,就哇哇大哭、很不高兴,这对于不是很擅长情绪管理的他们来说,是正常的情绪反应。

所以,亲爱的爸爸妈妈们,请不要一遇到这种情况就判定自己的孩子输不起。此外,一旦我们父母给孩子贴标签后,我们就会联想到那些落选后绝食、不去上学的孩子,或者没考进前三名就不想活了的孩子,当我们有了这些联想后,我们就很容易焦虑、恐慌,担忧孩子,这样的话,就会让我们自己乱了方寸,从而更加不能心平气和地和孩子沟通,仔细的观察孩子,并且从容地应对孩子的问题。

其次,当孩子输了的时候,和孩子“共情”,安抚孩子。什么是和孩子“共情”呢?和孩子共情就是,站在孩子的立场上,体会孩子的感受,并且用我们的陪伴、态度、表情、语气、眼神等肢体语言以及安慰的话语,传递给孩子我们接纳他的感受。我们可以抱着孩子,柔和的和孩子说:“宝宝,我知道这很难过,想哭就哭一会儿吧,妈妈(爸爸)陪着你”。让孩子知道你理解他的感受,你接纳他的感受,你在陪着他,让他可以毫无顾忌地表现出、宣泄出自己的感受。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通过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给孩子其他的建议,然后成功地让孩子不哭,这并不是和孩子“共情”。比如,有的父母在孩子输了难过的大哭时,为了让孩子尽快安静下来,会这样和孩子说:“好了好了,宝宝,我知道你很伤心,妈妈好心疼你。这里离你喜欢的蛋糕店不愿,我们去吃个蛋糕吧。”或者告诉孩子下次继续努力就好了“宝宝,宝宝,别哭了,我们继续努力,下次肯定就能赢啦!”这些回应看似是“共情”,但其实都不是真正的共情,真正的共情不是简单地让孩子不哭就可以了,或者建议孩子以后再努力就好了。真正的共情是:“你现在的痛苦,妈妈(爸爸)看到了,我们理解,这件事情确实就是很难过,孩子就把难过的情绪宣泄出来吧,妈妈(爸爸)陪着你”。只有这样真正的共情,才能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父母对他的理解,对他的接纳,这样的理解和接纳才会让孩子生发出自愈的能力。也就是说,当孩子被理解,被接纳后,他在宣泄完之后,就会慢慢地找回自己的力量,找到处理问题的办法,知道如何去应对下次一次的挑战。

第三,日常生活中,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输赢观。在和孩子玩游戏的过程中,可以恰当的为孩子输入一些输赢观。比如一家人玩游戏的时候,一定要有输有赢,而不是一味的我们赢,孩子输,或者一味的孩子赢,我们输。这样,我们就有机会给孩子展示当我们赢的时候,好好的去享受赢的结果,以及输的时候虽然情绪低落,但是不会过于失衡、无度。比如和孩子比赛跑步的时候,当我们赢的时候,我们可以说:“哇,我赢了,这都是因为我认真听起跑口令的原因!”“哇,总算赢了,跑步的时候我一直告诉自己要加油跑、加油跑,果真管用啦!”失败时,真实的表现出失落的情绪:“嗯,我输了,有点伤心呢,允许我伤心一会吧,待会我就好啦!”“输了,又输啦,宝宝,你告诉一下妈妈(爸爸)你怎么跑那么快吧,我也想下一次跑的很快很快呢!”“啊,好伤心……再来,再来!”“胜败乃兵家常事,宝宝,小心哦,下次我就要赢过来啦!”……

我们在日常和孩子的互动中,就要让孩子知道,输了并不可怕,一次失败并不代表永远的失败,输了之后不要轻易放弃,努力锻炼、努力学习,为下一次的比赛做充足准备,是更重要的事情。

让幼小的孩子学会如何面对输赢,是让孩子面对这个世界、面对他的人生很重要的一堂课程。在这个世界上,敢于面对竞争的输赢,坦然面对人生的起起落落,学会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是孩子们一生要学习的内容。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