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越是爱孩子,就越该放手

以前我特看不惯儿子的行为,比如:长时间看电视,不好好吃饭,玩具到处乱扔。不仅如此,他还老缠着我陪着他,一刻都不能离开。我只要在家,就得时时刻刻地陪着他,还得给他收拾玩具。现在都上幼儿园了,早晨起来,我还得给他穿衣服,把洗漱用品都准备好了;有时候,我担心孩子迟到,还得给他洗脸刷牙。说实在的,我觉得挺累。

我想中国家庭里这样的小朋友会很多,家里大人们都十分宠爱孩子,给予孩子最好的物质条件,生怕孩子受一点委屈。事事都替孩子操心,不忍心让孩子干一点活儿,什么都替孩子做。即使到了孩子该独立的时候,父母仍然不肯放手,对孩子的一切需要自己做的事都大包大揽。这样做的父母是出于对孩子的爱,但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呢?我深有体会,儿子都6岁了,还时时刻刻替他操心,穿衣吃饭,收拾玩具,这些都需要我来替孩子做,搞得我特别累。

在中国,据调查1000名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资料显示,收拾书包,早上起来穿衣服、刷牙、洗脸、上学这些事自己一件都不做的有320名,占320%;仅穿衣服、刷牙洗脸自己做,不做其他事情的有410人;占41%。而在美国人看来都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全部由孩子自己做。日本家长重视对孩子从小进行挫折教育,重视孩子的毅力的培养。韩国家长在培养孩子克服依赖性方面颇具特色,他们崇尚“狮子型育儿法”,刻意培养孩子坚强的性格和面对困难的勇气。

与其他国家的父母相比,中国父母太累了,但也阻碍了孩子独立性的培养。如果父母爱孩子,就要积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我总结了以下几点,供宝妈宝爸们参考。

1.父母应该承认孩子的独立人格。

平时多和孩子平等交流,让孩子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放手让孩子去做他喜欢的且不违反原则的事,使他充分展现自己的能力。在这些活动过程中,让孩子逐渐意识到他是一个有独立思想和独立能力的人,不是事事必须依赖父母的“小可怜”。

2.鼓励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

对于一个上幼儿园的孩子来说,自己吃饭,穿衣,洗漱完全没有问题,父母在家要鼓励孩子自己做。儿子在家里吃饭经常会撒娇,让我喂他吃饭。我问过他在幼儿园里为什么能自己吃饭,而在家里就得要人喂呢?儿子特别理直气壮地告诉我因为有妈妈在,就想让妈妈喂。我意识到是自己的问题,太过宠爱孩子,让孩子特别依赖我,拖了幼儿园的后腿。最近,我在一点点改变儿子的行为,经常鼓励儿子自己吃饭,穿衣和洗漱。虽然,有时候他还是撒娇让我帮他,但现在不是天天如此了。有时候受到我的鼓励,他也能做得挺好。

3.做一个“弱势”的妈妈,改掉孩子的依赖习惯。

孩子依赖的产生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但我觉得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妈妈太“强势”。你强他弱,你什么都包办了,什么都不需要他自己做了,什么都替他想到了,他还动什么脑筋,你还做什么?所以,想让孩子少点依赖性,妈妈就要变得“弱势”一点儿,给孩子更多思考、做事的机会。

4.引导孩子帮父母做事。

妈妈在家里做事的时候,可以给孩子参与进来的机会。让孩子帮你搬东西,递个盘子,拿个碗。事后,妈妈要及时表扬孩子。孩子因为能帮助妈妈做事很有成就感,表现地特别高兴,以后也会乐于帮妈妈做事,这样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5.别太心疼孩子。

当孩子摔一跤,磕碰一下的时候,父母都会特别心疼孩子,恨不得替孩子受伤。此时,父母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得太过激动,需要把爱和疼放在心里。一个有智慧的妈妈会用自己的言行教会孩子如何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挫折,而不是只会可怜无助地伸出手乞求别人的帮助。

6.父母不要做依赖型父母。

比如电视剧《断奶》说的就是依赖型父母,他们已经为人父母,但事事都依靠父母的帮助,否则不能生活。孩子在依赖型父母的影响下也会变得依赖他人,不能形成独立的人格,培养出独立性来。

孩子每一次成长新发现都能让父母兴奋快乐,欢迎宝妈宝爸们与我一起分享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新发现和新体会。期待关注,讨论。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