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这件事,有经验就够了吗?

关于育儿这个话题,其实我并不是很想写。

因为我自觉没有太多可以拿出来分享的好经验,至今也还是在摸索中前进。

从生孩子到现在过了四年,不能说胸有成竹游刃有余,至少是在磕磕绊绊中学到了很多育儿知识,以及对于自我的反思和认知。

生孩子前的美好想象

怀孕的时候,只知道胎教以及期待孩子出生,总以为育儿是件自然而然的事,完全没想过需要动脑子去思考。

然而现实很快打了我的脸。

孩子一生下来,就开始了我鸡飞狗跳的育儿生涯。

阶段一:新手上路,对别人的经验全盘接收。

作为一名新手妈妈,育儿方面两眼一抹黑,全靠婆婆还有我奶奶表姐姑妈等人传授的育儿经验。

诸如此类:孩子哭了?饿了,喂奶;还哭?吃不饱,奶水不好,加奶粉;还哭?是不是便便了;不肯睡觉?抱着哄嘛。

结果,这些简单粗暴的经验基本没办法解决问题,也根本没办法让我安定下来。

反而给我带来更多困惑,也让我更加焦躁不安,抑郁不已。

阶段二:撇开经验,求学式育儿。

月子里有一天下午孩子一直哭闹,怎么都止不住。大家都说我奶水不够,所以她饿得直哭。于是一直喂奶,还加了奶粉。

但是情况并没有改变,孩子还是在哭闹。于是我们打电话给相熟的医生,结果医生说是因为吃太多,消化不了,所以哭闹。在吃了助消化的益生菌之后不久,孩子就安静地睡下了。

我开始怀疑经验对我是否能够起到作用,如果不是盲目信任经验,孩子也不至于被这么折腾。

在那些过来人经验失效的情况下,我对于经验变得不信任,开始疯狂恶补育儿方面的知识。

月子里在网上各大育儿论坛看育儿贴,答疑帖。以及提问,等待回答。

月子里认识的比较靠谱的哺乳指导,告诉了我很多育儿方面的基础知识。

还有在医院处理急性乳腺炎认识的医护人员,也热心地帮我答疑解惑。

相比于那些过来人的经验,这些更加专业的知识,才真的帮了大忙。

俗话说第一个孩子照书养,第二个孩子照猪养。除了专业人员的知识,更多的是自己通过阅读育儿类书籍和育儿音视频课程获取了大量的知识。例如《希尔斯亲密育儿百科》、《实用程序育儿法》、《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等等。

育儿书籍和课程不只是告诉你该如何做,还会告诉你出现这种情况的一些原因。对于我这种需要求甚解的妈妈来说,知道原因无疑会更安心。

当然这并不是说那些育儿知识就能够直接套用在自己的孩子身上。

说是照书养,并不是让你直接生搬硬套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书籍里面也只是涉及到普遍的共性,和普遍可用的方法。所以这也需要自己来判断和思考,重视孩子生长过程中的特殊性。

除此之外,书籍也并不全然正确

育儿并不是实验,无法设定变量实验来确认是否正确。所以育儿知识很多也是没有经过验证的,要懂得甄别那些育儿知识。

阶段三:重新认识经验的作用,边学习边育儿。

后来,几个同学的孩子出生之后,她们都把我当作是过来人,纷纷让我答疑解惑。

秉承着就算不能帮到别人也不能害到别人的心态,我把自己总结的以及学到的正确育儿知识告诉了她们。

这让我意识到,我也变成了带着经验的过来人。

并不是经验不可取,而是错误的经验不可信

就像襁褓法。以前长辈说的给孩子包襁褓,是把孩子手脚放直,然后包紧孩子。

这样子对孩子的腿部发育有害,造成关节扭曲,甚至影响孩子未来走路。

但是科学的育儿并不排斥襁褓法。当然这个襁褓法并非上面那种方法。

这里的襁褓法重点是包住孩子的上半身,而下半身保留活动空间,可以任意伸展与踢动。

既让孩子安心睡眠,也不会影响孩子腿部发育。

还有让婴儿趴着睡。长辈说趴着睡会引起窒息,千万不能这样做。

但是很多育儿书籍都提倡趴着睡,当然这是在有人看护的情况下。

趴着睡会让婴儿有安全感,相比仰卧睡,减少了惊跳反射,睡眠更稳定。还有可以让婴儿趴在家长的胸口睡觉,听着大人的心跳入睡,安全感和爱意满满。

经验与学习都重要

所以说并不是经验不可取,而是你需要自己去判断经验的对错,以及是否适用。

再好的经验没有办法让自己受益,也只是没用的经验。

经验也需要更新,学习就必不可少。因为育儿这条路也许没有终点,因为孩子的成长、学习、未来都还是我们做家长的责任。

育儿这个话题,一篇文章当然说不完。

在升级打怪的育儿路上,虽然我还是个新手,但我愿意慢慢学习,持续改进。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