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怪孩子太自我,有个著名的“三山实验”先了解下

去公园玩,遇到几个家庭在聚会。妈妈带着孩子们在远一点的草坪游戏,爸爸们则坐在一起谈论孩子教育大计。

一位爸爸说:“现在的孩子不教育真不行,一点不懂得关心别人。下班回来累的不行,手上还提着东西,孩子扑过来非要抱,我说等会等爸爸放下东西洗洗手再抱,这就不行了,哭的跟什么似的。”

另一位爸爸说:“就是,就是。一个孩子,六个大人宠着,就惯坏了。我家的那个也是,昨天带她去姑姑家,跟我姐的孩子为了抢一个玩具闹起来了,我说‘你是姐姐,让着妹妹,你给妹妹玩一会,你的玩具回家想玩多久玩多久啊’,说了没用,一点也不懂谦让!”

另一位爸爸说:“现在的孩子都太自我,一点不考虑别人。我给他买了一大堆好吃的,让他给我一块饼干,死活不肯,太让我失望了。”

看那些孩子也就四五岁的样子,好想跟那些爸爸们说:先别责怪孩子太自我,有个著名的“三山实验”先了解下啊。

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设计过一个著名的“三山实验”:

用一个包括三座高低、大小和颜色不同的假山模型,让儿童在模型的前、后、左、右四个角度分别观察这三座山。然后让儿童面对三座山而坐,把一个布娃娃放在山的另一侧,给儿童看图片,让他找出布娃娃眼中看到的山是什么样子的。

结果发现,7岁前的儿童很难做出回答。

皮亚杰把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2-7岁的幼儿处在其中的“前运算阶段”。这个时期的儿童还没有发展出可逆思维,只能以表象等具体形象作为认知的凭借物,还不具有观点采择能力。 因此很难站在别人的观点上理解别人,看待问题。

这个时期的孩子的“自我”可不是品质上的不懂事或者没教育好,他们的认知水平和自我中心性决定了他们还不会逻辑推理,他们就是“以自我为中心”来解释世界的。

我看到爸爸回来了,就是想抱,你说先放下东西洗手,我感受到的就是“不抱”,所以我哭了。

我的好吃的就是我的,你想吃,我就是不愿意。

我的玩具就是我的,不是不懂谦让,我也无法理解妹妹想玩却玩不了的那种难过。

儿童不同时期的发育发展特点都是不同的,要在了解儿童当下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去理解孩子,而不能乱贴标签哦。

幼儿园的儿童如果暂时还不懂得“谦让”,做不到“分享”,可以通过家长的做法和“演示”一点点渗透,毕竟孩子是从模仿大人中学习的。等孩子的认知发展进入到下一个阶段时,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和自己的行为就会往前进步的!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