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容易让人误诊胆囊病

胆囊疾病不会造成胆汁排泄问题,所以,检查后不要将黄疸归因在胆囊疾病上。胆囊的作用只是储存胆汁,如果胆囊发生病变,胆汁就不会继续储存在胆囊而是途径胆管直接进入到胆总管再排至壶腹。

胆囊息肉和胆囊炎容易和黄疸联系起来

以上诊断结果经常在体检肝功时出现,即便是临床医生也会初步做出这样的判断。肝功出现胆红素升高,伴有超声胆结石、胆囊炎、胆囊息肉,通常会被判断是胆囊疾病引起的胆红素高。诚如开头所指,胆囊疾病并不会引起胆汁排泄问题,所以,我们不能把黄疸归因在胆囊病上。

举个例子,慢性肝损伤引发的胆红素高,伴有皮肤巩膜黄染,B超可见胆囊壁增厚和胆囊息肉,给利胆药治疗,就属于不当治疗;再举个例子,胆囊息肉癌变合并转移至胆管,这时才造成胆汁排泄问题,如出现阻塞性黄疸,这也和胆囊本身没有关联。

胆红素代谢对人有什么用?

血红素来源于血红蛋白,人体每天大约有五克的血红蛋白在单吞噬细胞中裂解,并产生了游离的胆红素25克。胆红素是血红素的终点,并通过白蛋白作为载体进入到肝脏。游离的胆红素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在肝细胞内结合,转为葡萄糖醛酸转移酶。

结合胆红素继续向毛细胆管排泄,并储存在胆囊。人进食时,可刺激胆总管开口即壶腹部,引起胆囊收缩,胆汁再经过胆总管排泄到肠道用于消化。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