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林东路社区 | 当艺术教育变得日常,孩子们会有怎样的改变?

对于许多儿童来说,学校或许是他们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接触艺术教育的场所。

社区作为儿童重要的日常生活空间,该如何充分发掘、利用社区内的艺术资源,为儿童提供日常化的艺术教育?

儿童友好城市观察第八站我们将目光聚焦在玉林东路社区,看看社区如何通过艺术的形式,促进不同家庭间的融合,又如何以“艺术”的名义,为儿童成长赋能。

相较许多新兴社区而言,玉林东路社区(以下简称“玉东社区”)内并没有大型游乐设施,或是博物馆、艺术馆等场所。

但它却在社区空间内构建着属于自己的儿童友好模式——将艺术融进儿童的生活,让儿童在日常的艺术教育中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

今年的元宵节,如果你走在玉东社区的小巷子里,或许遇到过这群精心打扮,骑着花车在大街小巷巡游的孩子。

这群孩子来自于玉林仔童声合唱团,正在进行一场名为“上元团圆日”的花车巡游。从活动的策划,到巡游时的服装,从花车的设计到巡游时要唱的歌曲,都是由家长和孩子共同决定的。

“上元团圆日”花车巡游是玉东社区打造的艺术实践——“live四季美学计划”其中的一部分。除此之外,春天有“春-玉林仔live音乐会”,夏天有“席地而坐音乐会”,秋天有“千里共婵娟·玉东快乐直播会”。

一年四季,玉林仔童声合唱团的孩子们都能有表演、创作、表达自己的舞台。

席地而坐音乐会

除了“live四季美学计划”,在平日,玉东社区几乎每周会为孩子们提供1-2场艺术活动,活动形式多样,例如画画、排练、去录音室录歌、参与戏剧表演。

玉东社区充分利用玉林艺术氛围浓厚、拥有众多年轻艺术家等天然的资源,艺术融入进孩子的生活圈,让孩子的艺术教育不只在学校发生。

孩子们被鼓励用多样的艺术形式,进行各种各样的创作。他们曾创作歌曲《玉林路上我的家》,表达出自己眼中的玉林是什么样。

                           

 

《玉林路上我的家》MV

他们也曾为戏剧节,集体创作了一幅绘画作品。

小朋友躺在地上,让好友画出轮廓

他们曾将社区的一处墙面,用彩绘、易拉罐装扮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无论是歌曲创作,还是绘画作品,都十足的童稚化以及生活化。我们必须承认,这些作品离“高雅”艺术仍有一些距离,它们不一定能在音乐厅里被大型乐团演奏,也不一定能被装进玻璃盒子放进博物馆。

但艺术活动的价值并不在于创造出多么伟大的作品,而是在参与过程中,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想象力、表达力以及欣赏力——这些都是在学校之外,孩子适应社会所需要的重要能力。

“重要的是孩子的表达”,社区公益组织乐聆负责人dudu说到:“做儿童艺术教育和纯粹的艺术家还是不太相同,我们的出发点以及落脚点都是孩子,希望通过这些活动让他们有自己的艺术表达,将内心世界以各种形式不受限地表达出来。”

为了保留这些自然的表达,社区工作人员们不仅不会对孩子们创作进行后期的加工处理,还会用舞台、用杂志、用展览将他们这些宝贵的时刻留住

在玉东社区,每年都会出一本社区艺术杂志,杂志的封面人物都由合唱团的孩子们担任。至于怎么造型、怎么拍、怎么表达则维持了一贯的风格——都由孩子自己决定。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们涌入玉林。这里的老房子和老院子,小街和小巷,不仅稳定输出着烟火味的闲散日常,也包容着关于艺术的年轻梦想

但同时,它也为社区内的孩子们创造着许多关于艺术的可能。

对许多孩子来说,成长在不同的学校、家庭,意味着会接受到不同水平的艺术教育。例如,只有部分学校有能力提供多形式的艺术课程,只有能在经济层面上负担得起艺术课程的家庭,能让孩子接受更全面的艺术教育。

“无差别”是从事儿童工作时的基本准则之一,社区作为孩子重要的生活场所,有义务给他们提供平等的接触艺术的机会,保护所有孩子接受艺术教育的权利。

玉林仔童声合唱团的小朋友

玉林仔童声合唱团由97名玉东社区的小朋友组成,这些孩子有的来自外来务工家庭,有的来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他们在不同的教育背景以及生活环境中成长。

他们给自己的定位是“三无合唱团”:无门槛、无差别、无评判。

专业合唱团招收成员,对先天的基础条件都会有一定要求,但只要愿意参加到社区活动中,愿意和社区小朋友们一起玩,一起成长,就可以加入玉林仔童声合唱团。同时,无论小朋友来自怎么样的家庭,在合唱团中都能得到无差别的对待。

所有孩子都能平等地参与进社区提供的艺术教育中,反之,平等的艺术活动也促进了社区多元家庭的融合

在玉林的居民中,有先锋的年轻人,有老一代的艺术家,有世代在这里居住的“老玉林”,还有外来务工的“新玉林人”。

面对身份、年纪、性格都各不相同居民们,玉东社区用艺术手段还原了最初的,最质朴的邻里关系,促进了不同家庭间的社区融合,让不同家庭的小朋友能成为一起玩、一起闹、一起唱歌的“发小”。

在长期的相处中,在一次又一次的合作中,不仅是合唱团的97名孩子成为了好朋友,这97个孩子背后的家庭的关系也日益密切,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邻里”。

社区内有一位叫做小杨的孩子,几乎每一场艺术活动他都会和妈妈一起参加。

小杨一家是近两年来到成都的“新人“,小杨妈妈在玉林二巷以卖菜维生,不久前还经历一场大病,花掉了大部分积蓄——尽管生活并不如意,但每一次艺术活动,妈妈都会给自己系上鲜艳丝巾,化上漂亮的口红,给小杨亲手做一身新衣服。

得知这一情况后,社区内许多家庭主动提出要帮助她和孩子度过难关。在dudu看来,因为平日里孩子常在一起参加活动,才让社区居民认识了这个家庭。偶发性的交流促成了日常的往来,这就是好的邻里关系对居民地正向影响。

如今,如果你愿意挑一个晴朗的周末午后去玉东社区逛一逛,便能看见小朋友在院子里涂鸦、种菜,青年人在咖啡馆里聊天、拍照,家长们在玉东园里散步、交流“育儿经”,老爷爷老奶奶在长椅上乘凉的情景。

这或许是在现代社会,一种接近理想的社区邻里关系——尽管大家各不相同,但彼此平等相处,平等地享受社区资源,在他人困难的时刻愿意搭一把手。

在玉东社区,居住着患孤独症谱系障碍的孩子。

提到孤独症,有些人会把它浪漫化,将孤独症的孩子与天才画上等号,事实上“天才”在孤独症儿童中只有很小一部分比例;有些人会把它污名化,粗暴地认为那是“有问题”的。

玉东社区希望借由艺术达成更多艺术之外的目标,让特殊儿童融入社区生活便是其中之一。

为了帮助社区普通儿童以客观的视角结识特殊儿童,同时帮助特殊儿童家庭提供走出家门,享受社区社交和社会支持。玉东社区内成立了一支名为“玉林仔友善之都护卫队”的志愿服务队伍,在以艺术的形式,创造了许多融合互动场景。

今年春天,一场“春日联谊会”在玉东社区内举行。

在这场春日联谊会中,唱歌,可以有多样的形式——玉林仔童声合唱团的孩子和社区内患孤独症谱系障碍的孩子组成了融合小分队,在舞台上一起为大家演唱;画画,也不止于笔——所有的孩子们共同创作的自画像、拼贴画等艺术作品,和常驻在玉林东路巷子里的年轻艺术家们共同进行创作......

实际上,这也是一项名为“卫心计划”的玉林片区儿童友好发展项目。长期的融合互动,让社区内的普通孩子对特殊儿童有了更正确的认识。

我有一个朋友,他可能有孤独症,我可以做些什么?”“我这样讲话,会伤害到他们吗?”志愿者常常收到孩子们发来的消息也有不少孩子主动加入志愿服务,通过更多的融合活动,帮助社区内的特殊儿童。

至于为什么会选择艺术的形式,社区志愿者说道:“如果我们以常规的形式,一板一眼地给孩子们讲如何关于孤独症的知识太过生硬。但艺术是柔和的,当我们用音乐,用美术,用戏剧等手段柔和地介入,孩子们才更容易接受。”

我们常常讨论关于“儿童友好型社区”的最终理想状态是什么,但孩子与社会的需求都在不断变化,或许永远没有办法确定它最终应该形成的模样。

但有一点可以确定,当社区艺术教育成为一件如吃饭、喝水般平常的事,并且社区内的儿童都享受在其中,社区内的家庭都能由此获得力量,那它应该正走在一条通往理想状态的道路上

一米视界是成都市妇联联合成都儿童团推出的“与城市共成长”——成都儿童友好型城市CGC助力计划之一。该栏目通过寻找和报道成都现有的儿童友好城市样板、有代表性的人物,发掘和讲述典型的,有代表性的儿童友好案例故事,吸引更多的专业人士、机构、社区、企业等参与进来,推动和激发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多元可能性,助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让城市的孩子了解城市,让孩子的城市看见孩子,真正实现孩子与城市共成长。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