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又叫哑科,因为孩子尚小不会说话或者无法清楚的用语言表达不适,因此给医生对疾病判断和治疗带来一定的难度。虽然医学发展进步,现在有很多检查方法和医学检测手段可以协助医生诊病,但疾病过程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仪器无法监测整个过程,更多情况依赖医生的能力和经验判断。
中医和西医有不同的诊病方法,西医更多通过血液、影像检测等手段确定疾病性质和疾病部位。与西医不同的是,中医在六经辨证、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等几种辨证指导思想下结合望闻问切诊法,可以明确出现疾病的经络、部位,并可以依据脉诊判别疾病的寒热、虚实性质。
1案例
女,2岁半主诉:不明原因发热半天
症状:最高体温曾达到39度,曾居家服用退热药物,就诊时体温37.2度。精神尚可,懒动,面色无华,少许流涕、鼻塞,舌淡红苔薄白,小肠脉、胆脉紧。
PE:咽部略红,听诊未发现异常,无其他异常体征。
家长自诉孩子既往发热易反复,尤其夜间会烧得更高。家长描述了孩子生病前后的情况,无法得知具体的病因、也难以仅从热度的高低判断病势,这也是儿科之所以称为哑科的重要原因,全靠医生来判断。
2处理
依据《经络脉学心悟》上介绍的脉诊方法,可以探知人体20条经脉(十二经脉加上奇经八脉)寒、热、虚、实的状况。案例中小女孩的脉诊结果是小肠脉、胆脉紧,小肠脉对应的是手太阳小肠经、胆脉对应的是手少阳胆经,紧脉指向风寒邪。据六经辨证,属于太阳经以及少阳经的风寒证。《伤寒论》里认为这种情况属于太阳、少阳二经并病,可以用穴位点刺放血法,也可以用柴胡桂枝汤和解少阳兼散表邪。
小儿推拿里面也有疏风散寒解表可用的手法,如:头面四大手法、推三关、退六腑、掐揉二扇门、拿肩井、推脊等。据孩子脉诊结果,可以有针对性地在手太阳小肠经及手少阳胆经的井穴或宣穴上放血,这个女孩我们就选择了小儿推拿加上井穴放血的方式。可以说退热效果很高效,因为在之后的随访中家长表示治疗后孩子没有再发热,也没有给孩子使用任何退热药物,也没有出现家长害怕的反复发热的情况。家长原话表述如此说:"各方面都很快就恢复到正常状态了"。
3小儿推拿
无论中医还是西医在疾病预防、诊治和康复方面都有自己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只要能高效且无不良后果地解决问题,我们就可以采用那种方法,不必拘泥于某种医学。
小儿推拿
开天门:0-2岁100次,2-4岁150次,4岁以上200次
推坎宫:0-2岁100次,2-4岁150次,4岁以上200次
揉太阳:0-2岁100次,2-4岁150次,4岁以上200次
揉耳后高骨:0-2岁100次,2-4岁150次,4岁以上200次
清天河水:0-2岁200次,2-4岁400次,4岁以上500次
掐揉二扇门:0-2岁10次,2-4岁20次,4岁以上30次
推脊:0-2岁50次,2-4岁100次,4岁以上150次
揉涌泉:0-2岁100次,2-4岁150次,4岁以上200次
来源:“五方小儿推拿”公众号
执行编辑:吴远团
审核校对:庄映格
责任编辑:宋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