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湿气变“湿邪”!对付湿气,这3个中医法帮你缓解,速收藏

湿气,被视为引发及恶化疾病的关键。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对于外界温度、湿度变化有自然调节能力,但有些人因体质、疾病或生活习惯不良,造成体内水分调控系统失衡,水分排不出人体湿气重,由此影响健康。

一湿难除,却不能不除

1、湿气困脾

当体内湿气困扰脾脏,会危害其正常运化效果,会表现出胸闷腹胀、食欲欠佳、饭量降到、不成形等。而因脾虚运化不利而致使“内湿”时,还常有口淡、口黏乏味、口渴却不想饮水、倦怠乏力等气虚、湿困的表现。

2、湿气伤害关节

当体内湿气重伤及到关节时,会导致部分气血运行不畅、四肢关节酸痛沉重、关节屈伸不利索等表现,会感觉浑身关节移动困难,一动就非常酸痛。

3、湿气在下

体内湿气重会导致大便不成形,长期便溏。大便后总有某些粘在马桶上,很难冲下去,这也是有湿的一种表现,因为湿气有黏腻的特征。

若是出现以上的症状的话,湿气已经成功侵入到你的身体!千万要重视起来,一旦长期积累在体内,就会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到了那时候再后悔就已经太迟了。今天,就教你中医的祛湿原理。

去湿气,中医有三大原则

1、健脾胃

中医认为湿气通于脾,因此夏季是健脾、养脾、治脾的关键时期,但健脾具体是很复杂的。

为什么湿气不会断根呢?因为脾胃不好,脾是负责运动水分和食物的,如果脾不好,水汽出不去,自然就会滞留体内,造成湿气重。因此健脾胃祛湿之法适用于脾虚所致体内湿重的情况。

2、发其汗

中医认为水、湿、痰、饮其实是一家人,而肺乃水之上源,肺主皮毛,皮毛的散气与汗孔的开合与肺的宣发功能密切相关。所以想要排湿,打开毛孔,湿随汗排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3、利小便

天医星叶天士先生在《外感温热篇》指出:“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较之杂症则有不同也。”也就是说湿气重应该要利小便。

湿重是标,脾虚是本!

以前,我们很少关注脾虚,但是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脾虚之症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中医认为,脾脏能运化水湿。脾喜燥而恶湿,若脾阳振奋,脾脏健运,运滑水湿功能正常,湿邪则不易致病。反之,湿气太重致人生病,因此,祛湿务必健脾。将薏米仁、赤小豆、芡实搭配茯苓、淡竹叶等制成红易伏十饮作用于内部,温和调理脾胃,最终达到消除水肿、口臭、便溏的目的。

教你3个祛湿食谱,呵护你的脾

1、百合银耳粥

材料:取百合50克,银耳10克,大米100克,冰糖适量,煮粥食用即可。

适合:百合清心润肺、滋阴宁神,可减轻心悸、烦躁和失眠等症状。银耳味甘淡性平,归肺、胃经,滋阴润肺、养胃生津的。

2、青椒拌豆腐

材料:豆腐1块,青椒3个,香菜10克,香油、盐、味精适量。

做法:将豆腐用开水烫透,捞出晾凉,切小块。青椒用开水焯一下,切碎,香菜切末。将豆腐、青椒、香菜及香油、盐、味精等搅拌均匀即可。

适合:益气宽中、生津润燥、清热解毒,尤其适合食欲不振的人。

3、荸荠萝卜排骨汤

材料:荸荠100克,红萝卜100克,陈皮5克,排骨400克,生姜3片。

做法:将荸荠、红萝卜者洗净、切块,排骨洗净切块,加上陈皮、生姜,放入砂锅,加适量清水,大火煮沸,小火熬煮约1^ 1. 5小时,调入精盐即可。

适合:养阴益胃、健脾益肺、消积化滞。适合处暑节气出现食积不消,脘腹胀满等症状的人食用。

要祛湿,动起来才好

前面讲发汗祛湿,而运动就是一个非常好的祛湿办法,可以不用非得大汗淋漓,但是需要周身微微汗出为最佳,而且需要注意的是出汗后一定不要喝冰冻饮料或者是吹空调,让汗在皮肤上自然干,这样汗出才畅,湿气才能去得快。

在此也建议那些想要依赖药物来达到祛湿效果的患者,不妨选择运动出汗作为辅助手段,效果会变得更好。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