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脍炙人口”居然是道美食?你所不知道的生鱼片历史,全部说给你听

关于生鱼片根深蒂固的印象都认为源自于日本,其实不然!生鱼片文化起源于中国,就像火锅一样,拥有地道的中国"血统"。

在史料中有记载是有理可据的,小鲙今天带着小主们"穿越",一起去看看古代人的吃货精神!了解一下小鲙本"鲙"的前世今生~

吃鱼生片的传统最早源自中国先秦时期,生鱼片又称鱼生,史料中多称"脍"或"鲙"。鲙,读作kuài,意同"脍"。把新鲜的鱼或肉类切成片,蘸调味料食用。西周时期

出土的西周青铜器"兮甲盘"铭文记载:"周宣王五年,周师于彭衙迎击猃狁(xiǎn yǔn),凯旋而归。"

(兮甲盘)

大将军设宴款待好友及众将士,为了表达宴席的隆重性,又想借此机会好好犒劳一下辛苦打仗的兄弟,所以硬菜之一就是"生食鲤鱼片"。

将士们从未吃过这道菜,好奇的尝了一下惊呼世间竟有这般美食,据说那天吃掉了上千条鲜鱼。

先秦时期生吃的主要是以牛、马、鱼等肉类,把肉类切成细条、鱼肉切成片。发展到后来就以鱼肉为主,所以"鲙"字应运而生

(马肉刺身)春秋战国时期

孔子在《论语》中有: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孔子在吃穿住行上非常讲究,粮食越精致越好,生鱼片切的越细越好,也是说明了他对生鱼片的喜爱。

《孟子·尽心》中:公孙丑问孟子,脍炙与羊枣孰美?孟子曰:脍炙哉!

这个典故就是"脍炙人口"的出处,字面理解:不论是切细的肉还是烤熟的肉是人人都爱吃的,后来才比喻好的诗词受人喜欢。

三国时期

曹植在《名都篇》写道:"脍鲤臇(juǎn)胎虾,炮鳖炙熊蹯(fán)。"翻译成白话文是吃生鱼片蘸小虾酱吃会更加美味。美食当前,怕是没什么人可以拒绝!

宋朝

到了宋代,诗词大家喜欢聚在一起喝酒、吟诗,日子好不自在逍遥。喝酒就要有下酒菜呀,所以文豪们对生鱼片可谓是情有独钟。

苏东坡不但是诗人,还是是地道的吃货,不然东坡肘子怎能到今天还这么出名。

为了在家吃的方便,就挖了一个大池塘,里面养了上百条肥美的大鱼。亲朋好友来家做客时,为了吃到最美味的一口就现钓现切,让人着实羡慕。

欧阳修对生鱼片的热爱丝毫不次于苏东坡,每逢休息的时候准要买几条鱼到梅尧臣家里坐坐。

梅家厨房有专门杀鱼的侍女,欧阳修激动的像小孩子一样,坐在庭院里等着侍女将处理好的鱼端上来享用,兴许是胃口满足了才有《醉翁亭记》这样不朽的名篇诞生。

正式的宴席场合,鱼是餐桌的主角,生鱼片是那时最流行的吃法。

用三到五斤的新鲜鲤鱼或鲈鱼,去鳞、取脊肉、切薄片摆盘,蘸酱油、椒盐、陈醋食用鲜嫩爽口。

唐朝

隋唐时期经济发达,风调雨顺,百姓生活富足,还顺带发展了"外交"政策。

生鱼片饮食文化在这个时候备达官显贵的喜爱,也是在这个时候传到了日本,最终变成了日本饮食文化的标杆。

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多次在诗词中提及生鱼片,爱吃肉喝酒的他,生活过的潇洒自在。

闲来无事邀请三两好友一起垂钓,钓上新鲜肥美的鱼,切的薄而透明的鱼片,沾上混合好的酱料,舌尖享受最新鲜的美味。

一口下肚,连连作词,一字一词都是千古绝唱。

王维的《洛阳女儿行》、王昌龄的《送程六》、白居易的《轻肥》等等诗词佳作都有描写的生鱼片的词句,可见美味程度非同一般。

生鱼片文化到了清代历史文献记载渐渐淡出视野,而日本恰好相反的发扬了这种饮食文化,不过现在我国还有部分少数民族依然有吃生鱼片的习俗。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人们对美食的热爱更是任何民族都不能比拟的,每种食物都是上天恩赐的,珍惜粮食,发扬好自己民族的文化和精神,是我们当下要做好的。

注:部分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