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模样像葱,可催吐祛痰杀虫!十八反里也有它,也许你见过

第一次注意到藜芦,是在田野间。

由于其小苗长得和野葱很像,所以误认为是一种野葱。

后来方知,正因为它和野葱长相相似,所以有葱苒、山葱、葱菼、葱白藜芦、鹿葱、憨葱、葱芦、旱葱等无数个与葱有关的别名。

区别要点在于三叶藜芦四叶葱,而且藜芦叶子上面还有很多褶皱,和葱叶的平滑有所不同。

第二次注意到藜芦,是因为中药里的十八反。这个十八反是配伍禁忌,指某些药物合用会产生剧烈的毒副作用,或降低和破坏药效。

十八反见于金代张子和《儒门事亲》,列述了三组相反药,分别为:

甘草反甘遂、京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川乌、附子、草乌)反半夏、瓜蒌(全瓜蒌、瓜蒌皮、瓜蒌仁、天花粉)、贝母(川贝、浙贝)、白蔹、白及;藜芦反人参、沙参(南、北)、丹参、玄参、苦参、细辛、芍药(赤芍、白芍)。

这里,藜芦所反的药物,人参、沙参、细辛等也在其中。

关于其为什么不能一起用,以藜芦反人参为例:

中医治疗有汗法、吐法、补法等方法,藜芦毒性强烈,内服入口即吐,是为吐法。而人参的功能是通过内服补益人体实现的。两药合用,大补元气的人参不能进入口腔以下发挥作用而被涌吐出来,自然就白服了,会降低或破坏药性。

不过虽说如此,十八反也并不是完全不能一起用。

较有代表性的就是,早在东汉,张仲景的“甘遂半夏汤”就把甘遂和甘草用于同一方中。“赤丸”又把半夏和乌头用于同一方。

而关于藜芦与其所反的药材,《圣济总录》卷十六所载的通顶散,由藜芦、人参、川芎、细辛等组成,主治治初中风,不知人事,口噤不开。

看,看,藜芦原本是反人参,细辛的,这个方中它们竟然站到了一起,同仇敌恺攻病。

所以后人对十八反的看法颇多。有人认为,只要药物在熬制过程中先后顺序和熬制时间区别好了,就不会出现中毒现象。还有人认为,在用药的时候,还是要观察病人的病理反应,药量的加减,并非完全不能用。等等。

回过头来,说藜芦的药效。

入药部位为根及根茎。归肝、肺、胃经。

味辛、苦,性寒,有毒。所以民间又有毒药草的称呼。因此除了用药,不要随便采摘藜芦来吃呢。

具有催吐、祛痰,杀虫,降压作用。

关于其催吐治病,《儒门事亲》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妇女自幼得了风痫病,最严重的时候每天要犯十几次。有一年遇上了荒年,在地里挖野草充饥时,将一种好像大葱的草采回蒸熟饱吃了一顿。

到后半夜她腹中难受不安,继而口里吐出许多粘稠如胶样的痰涎,接连几天,吐出的东西大约有一二斗。同时浑身出汗如水洗,非常困倦,她自认为难以活命了。谁知三天后,不仅身体渐觉轻健,多年所患之病也好了。

她拿所吃的“葱”去问别人,别人告诉她说这叫“憨葱”,就是药书上的“藜芦”。

为什么藜芦能治这个病,故事中讲了,这个病名为风痫病,也就是民间所谓急惊风。是由外感风邪而发生的痫病。隋唐至今,医家们普遍认为痰浊是致痫的主要病机之一。因此故事中的妇女,吃了擅长催吐的藜芦而病好,就完全讲得通了。

那么其它需要催吐的情况,也可由藜芦担当大任吗?当然不是。

李时珍说:“哕逆用吐药,亦反胃用吐法去痰积之义。吐药不一,常山吐疟痰,瓜丁吐热痰,乌附尖吐湿痰,莱菔子吐气痰,藜芦则吐风痰也。”

听起来,就像各地方干部,各司其职,各管一方,而藜芦,就是管的风邪引起的呕逆。千万别长臂管辖,越界了,越界是对病人不负责的表现哦。

除了可涌吐风痰,藜芦还有一个功效是杀虫。这个功效,长白山一带就擅用。因为葱的根部爱生蛆,所以刨了垄沟,摆一排藜芦,上面大葱再摆一排,再埋上土。大葱就可以安稳生长了。

不过藜芦帮了大葱的忙,大葱也有回报。当藜芦干了坏事儿,让人吐泻止不住的时候,这个烂摊子可由葱白汤来收拾,让吐泻停止。所以药典上说芦藜芦畏葱白。

中医中的“畏”,是指两味药配伍在一起,其中一味药副作用或毒性会被另一味药所制约而减弱。

藜芦的降压作用,体现在藜芦对黏膜有局部的强烈剌激作用,可引起喷嚏、呕吐。吸收后有明显降低血压的作用。

某药理研究所在研究藜芦的降压作用时,采用的小白鼠不是鼠,而是鼠的对头猫。研究员给麻醉猫静脉注射0.1克/公斤后血压立即下降,最低降压率为52—72%。降压维持时间在1—2小时以上。

在采用藜芦治病时,要注意由于藜芦的毒性,就算是药用,用量一般在0.3~0.9克,宜作散剂。临床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有恶心、呕吐、低血压、腹痛腹泻、流涎、出汗、视力不清。

《本草经疏》中的相关记录为:

服一匕则令人胸中烦闷,吐逆不止,凡脑中有痰次,或中蛊毒恶气者,止可借其上涌宣吐之力,获得一时的效果。如果这个病与这个症状无关,那藜芦沾都不要沾,否则徒然令人闷乱吐逆不止,亏损律液也。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