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种颜色,五种豆类,堪称养生佳品

中华养生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注重养生,才能远离疾病,获取更多养生知识,请点击右上方“关注”

俗语讲:“要长寿,吃大豆”。的确,豆类的营养价值非常丰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糖类、脂类、维生素及矿物质,是较佳的健康食品。

按照中医的五行学说,青、赤、黄、白、黑分别对应肝、心、脾、肺、肾五脏。适量食用绿豆、红豆、黄豆、白豆及黑豆,分别有益于五脏。

青:绿豆解毒

说起绿豆,除了解暑的作用外,还有一大功效被历代本草著作所记载,那就是“解毒”的作用。《本草求真》记载“所言能厚、能润、能和、能资者,缘因毒邪内炽,凡脏腑经络皮肤脾胃,无一不受毒扰,

服此性善解毒,故凡一切痈肿等症无不用此奏效”。尤其是大剂量绿豆与生甘草合用时,可解附子、巴豆等中毒。

需要注意的是,绿豆不宜煮得过烂,以免使有机酸和维生素遭到破坏,降低清热解毒疗效。服药特别是服温补药时,不要吃绿豆食品,以免降低药效。未煮烂的绿豆腥味强烈,食后易使人恶心、呕吐。

黄:黄豆健脾

黄豆,又名大豆,服之可令人长肌肤,益颜色,补虚开胃,是适宜身体虚弱者食用的补益食品。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豆可增强机体免疫力,有防止血管硬化及降糖、降脂的作用。尤其值得一提的是,

大豆中的一种叫大豆异黄酮的物质,它的结构与雌激素相似,具有雌激素活性,能够减轻女性更年期综合征症状(如烘热汗出、烦躁等)。

而对于高血压病人群,对经常服用含利尿成分的抗高血压药患者,经常吃点黄豆,对及时补充体内钾元素很有帮助。

黄豆性偏寒,脾胃虚寒经常出现腹胀、腹泻及肾虚遗精频繁者不宜多食。生吃,亦不可。

红:红豆消肿

红豆,亦称赤小豆,《本草纲目》记载“行津液,利小便,消胀除肿止吐,而治下痢肠澼,解酒病,除寒热痈肿,排脓散血……”内服可以利水,如鲤鱼赤小豆汤等;外用可消肿解毒。

赤小豆是药食两用的佳品,但在具体使用时,仍需注意其具体适应症。陶弘景曾说:“(赤)小豆性逐津液,久食令人枯燥矣。”

赤小豆质硬而不易煮烂,为提高药效,建议将其打碎入药,或先浸、久煎使其充分利用。

白:白豆养肺

白豆,俗称二季豆或四季豆。中医学认为白豆味甘性平,无毒。可补五脏,调中,助十二经脉。《食物本草》说:“白豆即饭豆也,粥饭皆可拌食。”现代药理研究,白豆含皂苷、多种球蛋白等独特成分,

具有提高人体自身免疫功能,增强抗病能力,对预防呼吸道疾病的发生或复发有很好的作用。

白豆烹煮时间宜长不宜短,要保证熟透,否则会发生中毒。

黑:黑豆入肾

黑豆,别称乌豆。古时,黑豆主要被用作牲畜饲料。牲畜食用黑豆后,体壮、抗病能力强,这都与黑豆的内在营养与保健功效有关。那时,人们崇尚白色食品,只有贫穷者和食不果腹的人才无奈食用黑豆。但黑豆的医疗效用被医者和养生者发现并总结出来。《本草纲目》记载“(黑豆)入肾功多,故能治水、消胀、下气,制风热而活血解毒。”

黑豆可乌发黑发,不仅表现在内服上,外用同样具有这样的功效。《肘后备急方》中的大豆煎是被隋炀帝后宫所采用的一张宫廷秘方,它是将黑大豆在醋中浸泡一两夜,加热煮烂,去渣后用小火浓缩的药液来涂发,可达到“染发须,白令黑”“黑如漆色”的功效。

我国传统饮食讲究“五谷宜为养,失豆则不良”,可见豆类是古今公认的食疗佳品,素有“植物肉”的美誉。然而,对青春期的孩子,患有痛经、子宫肌瘤的女性,备育的男性及胃炎、痛风、肾功能不全、蚕豆病等患者要慎食、少食。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