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吃萝卜夏吃姜” 夏天为什么要吃姜?

民间有“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的说法,但炎炎夏日为何还要吃性味辛辣的生姜呢?

夏吃姜可驱虚寒

但要结合体质

中医认为生姜,辛温,散寒暖胃、止咳止呕,属于辛发之物,可祛散身体寒邪、振奋人体的阳气。易伤风感冒、寒性痛经、晕车晕船者宜食用;有怕冷、手足发凉、吃冷食后易腹泻、纳差等体质偏寒、脾胃虚寒者适合多吃姜,因为姜性温,可以用来温中驱寒。而素体燥热、阴虚、湿热、痰热之人则不宜。从药理角度来说,生姜含挥发油,可加速血液循环;同时含有姜辣素,具有刺激胃液分泌、兴奋肠道、促使消化的功能;生姜还含有姜酚,可减少胆结石的发生。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南沙医院中医科副主任中医师唐梁认为,夏吃姜可驱虚寒。夏季炎热,人体气血趋于体表以散热,而体内处于相对虚寒的状态。加之人们为了避暑进食生冷的瓜果,外吹或空调风扇,导致寒邪侵袭人体。这时适当吃些生姜可以外散表寒、内化里饮,以保证人体气血的流通、预防生病。

冬天气候寒冷,毛孔闭塞,适量食用姜可以散寒取暖,但对于便干尿黄等内火较旺之人,即使是寒冷的冬天也要少吃生姜,反到要用萝卜来清除体内的痰热、湿热、燥热。所以“冬吃萝卜夏吃姜”这个说法是根据季节对人体的影响提出来的,但要结合个人体质来判断。

而到了秋天,气候干燥,容易耗伤肺津,如果吃辛辣的生姜,会导致对肺部的伤害。所以秋天,最好别吃。所以“一年之内,秋不食姜”是有其道理的。不只是姜,其他辛辣之品在干燥的秋季都是要少吃的。然而,体质虚寒的人可以适当食用。平时炒菜放的少许姜是不会有太大影响。

早吃姜升阳气

晚吃姜影响睡眠

夜间休息时,难免没盖好被子受了寒,早上起床阳气开始升发,吃点生姜可以激发人体阳气的运行,散散可能感受的风寒邪气。所以流行早上起来喝姜枣茶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阴虚燥热、湿热之人不宜。

夜间入睡时,人体的阳气要潜藏入体内,人们才能获得良好的睡眠,而姜性温味辛主发散,刺激气血的运行,影响睡眠,因此民间有“晚吃姜赛砒霜”一说。但晚餐仅把姜当做调味品放入一些,对一般人体及睡眠的影响是不大的。对于燥热、阴虚之人可能会有些影响。

吃姜宜喝红糖姜枣茶

吃姜是很有讲究的。中医师推荐红糖姜枣茶,有助于驱逐体内寒凉。红糖姜枣茶

【做法】大枣10个,生姜5片,红糖适量,煎汤代茶饮

【功效】温胃散寒,缓急止痛。大枣补中益气、养血安神、促进气血流通,改善手脚冰凉。此外,生姜重补暖、大枣重补益,对胃病患者养胃也非常有效。红糖和中助脾、缓肝气、补血、祛寒止痛、破瘀之效。特别适合于产妇、儿童及贫血者使用。妇女因受寒体虚所致的痛经等症或是产后喝些红糖水往往效果显著。适用于风寒感冒、淋雨后胃寒、虚寒性痛经。

生姜茶:防治空调病

夏季贪凉,在空调房待得时间太长容易受寒,加上一直不出汗,会使人头痛、头闷、恶心,还会出现食欲低下、拉肚子等症状。

生姜具有温中散寒,发汗解表的作用,用生姜泡茶对预防和治疗“空调病”非常有效。

【做法】可取生姜3~5片,用沸水沏开即可。此外,生姜熬粥也非常推荐,做法:取大米50克,洗净后加水熬粥,快熟时加入姜片10克,煮至米熟即可,趁热服食。

生姜茶一定要趁热喝,因为“空调病”是肺胃受寒导致的,一定要喝热姜茶才能驱散体内的寒气,帮助身体出汗,有效排毒。

生姜橘皮水:温胃止吐

夏天人们常吃些冷饮和凉性水果,造成寒凉侵胃,容易因胃部不适出现呕吐等症状,此时,可用生姜橘皮水缓解症状。

【做法】取生姜、橘皮各12克,水煎,一日2~3次分服。

【功效】橘皮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C和香精油,有理气化痰、健胃除湿、止吐、降压等功效。生姜有散寒发汗、温胃止吐、杀菌镇痛、抗炎的作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及胃寒呕逆等证,前人称之为“呕家圣药”。

吃姜五个讲究

1、早晨中午吃最好。中医认为,天人相应,白天阳气旺盛,人应该多活动,吃些温补性质的食物,如生姜,可以帮助阳气生发。晚上阴气逐渐旺盛时,阳气就要收敛起来,这时如果摄入过多的温热食物或补品,会影响睡眠和代谢,对身体有害。

2、吃姜并非多多益善。天气炎热时,人们容易出现口干、烦渴、咽痛、汗多等热证。生姜辛温属热性食物,根据“热者寒之”的原则,不宜多吃。

3、阴虚火旺者不宜长期食用生姜。凡属阴虚火旺者(长期心烦失眠、口燥咽干、大便秘结的人),或患有肺炎、肺脓肿、肺结核、胃溃疡、胆囊炎、肾盂肾炎、糖尿病、痔疮,以及夏季好发的疖疮、痱子等病人,都不宜长期食用生姜。

4、暑热感冒和风热感冒不宜用生姜。风寒感冒或淋雨后出现畏寒、发热时,食用生姜有助于寒气发散外泄,可温中暖胃。暑热感冒或风热感冒非寒邪引起,因此,不宜用生姜。此外,服用鲜姜汁可对付受寒引起的呕吐,其他类型的呕吐则不宜使用。

5、腐烂的生姜千万别吃。腐烂的生姜会产生一种毒性很强的有机物——黄樟素,它能使肝细胞变性,并会诱发癌症。

新快报记者 梁瑜 综合人民网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